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颜庄村花鼓锣子

27 人气 1 收藏 发布:2016-11-26

“花鼓锣子”是莱芜市颜庄村流传的一种地方民间舞蹈,是集歌舞、说唱于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颜庄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清末民初,商贾来往,匠人集散,成为当地一大集镇。经济的发达带来了文化艺术的活跃,当时的颜庄村民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姜庆乾等人酷爱民间艺术,时常聚在一起戏耍唱跳,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年关、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演练,他们逐步将乞丐的敲花鼓、艺人的打铜锣、卖鼠药者的耍旱伞、磨剪刀人的打夹板等技艺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由于以花鼓与铜锣为主要演出道具和伴奏乐器,故名花鼓锣子。

花鼓锣子的早期表演形式由三男二女(女由男扮)五名演员分别持花鼓、小钹子、手锣子、长板(美化后装有声响物)、雨伞等道具进行表演。演出时,锣鼓、唢呐开场演奏,演员上场即开始说唱表演,领舞者打腰鼓(武生扮相),还有打夹板与打伞者(丑角扮相)、打小镲与打锣者(为花旦扮相,男扮女装)。表演以喜庆欢乐为基调,多演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内容。表演中有许多即兴成分,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时歌时舞,穿插进行,即兴性很强,并伴有翘胡子(调情)等滑稽可笑的动作,形式热烈欢快,并能穿插于龙灯,狮子舞、高跷队中配合演出。花鼓锣子的常用乐曲有“拜年歌”、“画扇面”等,曲调为鲁中民间小调,数板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唱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花鼓锣子演出时演员彼此呼应、互相烘托、默契配合,舞蹈动作熟练优美,唱词活泼新颖,表达了人们企盼丰收、向往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受百姓的喜爱。建国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花鼓锣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1956-1976年间两次组织力量挖掘整理,多次参加了省级文艺汇演,获得许多奖项,成为“泰山国际登山节”开幕式表演及登泰山迎亚运接火种演出的一大亮点。九十年代“花鼓锣子”逐步走向全国,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