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山东八角鼓

13 人气 1 收藏 发布:2016-11-26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初为满清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渐渐形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约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民间,得到广泛传播。清中叶前后八角鼓由北京传入山东,逐渐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在山东济南、济宁、聊城、博山、莱阳、胶州、临沂、青州等地均有流传,通称为山东八角鼓。

八角鼓又名八旗鼓,因伴奏乐器八角鼓而得名。初为满清军营中的“军歌”,盛行于满清贵族中,后渐渐形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约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民间,得到广泛传播。清中叶前后八角鼓由北京传入山东,逐渐成为富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在山东济南、济宁、聊城、博山、莱阳、胶州、临沂、青州等地均有流传,通称为山东八角鼓。

八角鼓传入山东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沿京杭大运河传入,聊城、济宁、临沂八角鼓都属于此类;二是由在京为官的山东籍官员带回,济南、胶州八角鼓、莱阳弹词等都是;三是由进驻山东的八旗营军带入,青州八角鼓即是。八角鼓虽然在山东有着广泛分布,但相互之间却无往来关系。各分支中只有青州八角鼓因为仅是在进驻山东的八旗军营中演唱,基本保留了传入时的面貌。而其它各支流变情况虽不尽相同,但大体都经历了初期摹唱阶段;有选择的保留演唱曲目,逐步增加曲目、曲牌稍有变化的阶段;进而方言化、地方化的阶段。

在初期阶段中,八角鼓仅在士绅贵族中传唱,属于上层社会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在此阶段基本保留传入时的风貌,仅以八角鼓、三弦伴奏,演唱曲目多为描写风化雪月、闲情逸致的抒情小段,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多为贵族阶层自娱演唱,影响相对较小。随着传唱面的不断扩大,八角鼓渐渐传入到市民、手工业者、商人等阶层,演唱者适应自己欣赏口味,多演唱一些有故事情节、富有生活情趣的曲目,伴奏也增加了二胡、琵琶、月琴、坠琴、玉子、小碟、扬琴等,演出形式也渐渐灵活,不仅单唱,而且出现了对唱、伴唱以及类似小戏演出的分包赶角形式。

山东八角鼓的音乐结构是曲牌联套体,曲牌原有数十支,现仅存《起字句》《坡儿下》《莲花落》《茉莉花》《剪靛花》等二十余支。山东八角鼓传统曲目丰富,仅山东省艺术研究所存曲目就达三百余段。有一些在北京等地已经失传的曲目,现在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东八角鼓之中。

山东八角鼓是山东民间曲艺的代表曲种之一,是研究明清俗曲的活化石,也是研究运河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和史料价值。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