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7日,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聚匠团队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初步考察”的工作来到了寒亭。
在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范新建、潍坊市寒亭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宋秀红、潍坊市寒亭区文广新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健的带领下,省非遗保护中心卞辉与聚匠工作组考察记录了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等国家级传承项目。在这里,我们对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寒亭的第一站,一行人来到了民俗古村——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六百年前,这里诞生了一个村落,由此产生了风筝、年画艺术,形成了全国独有的民俗文化。
穿过大门,继续往前走,就看到杨家埠风筝博物馆了。这里展示着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风筝艺术精品;同时还能了解到风筝的发展源头,追溯杨家埠风筝的传承历史。
博物馆分别从“风筝的起源”、“杨家埠风筝的历史地位”、“杨家埠风筝的艺术特点”、“中国风筝王‘杨同科’”、“杨家埠风筝与潍坊国际风筝会”、“融入了现代影动技术的杨家埠风筝”等六方面对潍坊风筝进行细致的展示。
在刘健主任的讲解下,我们清晰的看到潍坊风筝是如何从老一辈人的手中传承下来,发展到今天的过程。也感受到在这一个个风筝里,凝聚的是代代风筝艺人的智慧和汗水。
接着,一行人来到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分西、南、东三个展厅六个展区,循序介绍画乡风情、年画起源、历史成就、艺术特色、制作工艺、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中外影响及版藏艺术。
杨家埠年画的发展史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画乡风情”长卷(局部)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年画展示(部分)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画版展示(部分)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画版展示
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印刷用具(鬃刷、颜料盆)
从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出来后,一行人来到年画制作作坊,近距离感受年画的制作。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埋头专心刻版的颜克臣。
颜克臣,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事雕版30余年,他技术娴熟,操作得心应手。在这里雕版制作仍然采用了六百年前制作工艺,可一睹六百年前的制作技巧。
颜克臣的工作台
颜克臣作品
据颜克臣介绍,雕版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材,过去的版都是棠梨木,这种材质细硬不易腐烂,不易变形,树龄时间越长,材质越好。现在这种树木已不多,取而代之的是梨木,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二是朽稿,又叫起稿、画稿,朽稿后作为画版的底样,翻贴于备好的板上。三是刻版,刻版又分线版和色版,即有几种颜色就有几块版。
一刷、一盖、一印、一起之间,一幅生动的年画跃然纸上。
在民俗古村——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见闻让聚匠团队对潍坊风筝与杨家埠木版年画有了更加宏观的感受。接下来,宋秀红局长与刘健主任带领大家去到各个传承人的家中,深入考察非遗项目的传承状况。
在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里,我们见到了总经理,同时也是中国风筝协会副主席的王永训。王永训带大家参观并讲解了潍坊风筝的制作过程。
一进入工作间就看到,工作台上摆满了风筝半成品。就是在这里,一个个风筝在工人的手中通过扎制、裱糊、绘画、组装、质检等工序,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据王永训介绍,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性传习中心,承担着保护和发展非遗的使命。
距离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不远处,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效东的工作室。
一进入张效东的工作室,就进入了风筝的世界,入眼处都是风筝的身影,墙上、天花板上、到处都挂着风筝、工作台上也是正在制作的风筝。
张效东从小就跟祖父开始学习雕刻、绘画、风筝扎制,他悟性高,善于探索,博采众长。以多才多艺而闻名遐迩。在他接触风筝的这些年里对十类风筝、180多个品种得心应手。
当风筝飞起来的时候,螃蟹的两只大钳可以左右摇动
精巧的机械设计,让风筝有了生命力
结合传统技艺,张效东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创作了集声、光、电多种科技元素于一身的大型立体风筝,并利用齿轮和杠杆原理,使风筝会发出光影和声音,在天空中吞云吐雾。
同时他在历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多次获创新、扎制金奖等多项大奖,1995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风筝专家称号。其扎制的风筝作品“金鸡报晓”被国家邮政部选中并作为邮票使用。其部分作品被国内外风筝博物馆作为珍品收藏。
聚匠创始人陈峻(右)与张效东(左)持风筝合影留念
告别张效东,一行人前往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乃东。
在和兴永年画风筝厂里,杨乃东向我们介绍,杨家埠木版年画每次只能拓印一个颜色,这也就意味着,一张年画有多少颜色,就要拓印多少遍。
杨乃东的刻版
从艺三十多年来,杨乃东先后创作、刻制木版年画600余套3000多块,作品有《年画全集》、《二十四孝》、《三国故事》、《红楼梦》、《百花献寿》等。2009年,《木版年画大全集》获游客最喜爱的山东省标志性旅游商品金奖。2010年,《三国故事画册》获第三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三等奖。荣获山东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之星等称号。
未上色的年画
告别杨乃东,一行人来到了杨洛书木版年画艺术馆,在这里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杨洛书。
杨洛书,同顺德画店的第19代传人,受祖传手艺的熏陶,杨洛书自幼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18岁就熟练掌握朽稿、刻版和印刷等全部技术,特别是潜心研究刻版技艺,首创刀头具眼、指节灵通的刻版术而著称于世,经60多年的磨练。他的刻刀下流出一幅幅精美生动年画,成为目前国内刻版最多的年画艺人,被誉为“中国年画王”之美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顺德店拥有各种年画版3270余块,成为中国之最,每年印制年画40万余张,挂历达百万余份。
密密麻麻的刻版
“我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由四川梓潼县迁来山东的。这之前,他们自宋代起就从事佛经雕刻。到这里后,受儒家思想影响,开始用木版套印年画。”杨洛书说道,杨家埠木版年画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布全国各地。在600多年的历史中,它经历了粉本传抄的产生、刻版印刷的发展、繁荣昌盛的辉煌、风雨飘摇的磨难以及抢救改革的艰辛以及机器化大生产的挑战,可以说是历尽坎坷。
杨洛书杨家埠木版年画工作间里正在忙碌的手艺人
省非遗保护中心卞辉(左)、聚匠创始人陈峻(右)与杨洛书(左二)合影
聚匠创始人陈峻(右)与杨洛书手持聚匠网授权书合影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杨家埠有80余户,320余人从事年画生产,已经注册的“堂号”有“复顺”“同顺德”“同顺堂”等50多个,年产年画近两千万张。
通过此次对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深入了解,聚匠工作组更加坚定了工作的方向与信心。要在非遗传承的基础上与各位传承人共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
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聚匠工作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对传承人以及周边人员、周边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为后期项目的有序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接下来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及其项目的情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做好服务。
聚匠
非遗申报、调研、数据化采集与数据库建设、传承人记录工作、运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唯一指定官方商业运作网站——聚匠网等都是聚匠的主要业务内容。目前,聚匠承担了山东省17地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负责从前期调研策划,到中期采集记录拍摄,再到后期制作运营的全过程。
匠心好物
-
KS十字绣成品奋斗
¥ 528.00 -
周氏豆画
¥ 5600.00 -
九龙鼻烟壶
¥ 36000.00 -
双玺陶瓷杯系列
¥ 5288.00 -
周氏豆画——五谷粮画
¥ 20000.00 -
同盛永舌尖上的中国章丘铁锅手工锻打无涂层炒菜锅不粘锅圆底轻音
¥ 399.00 -
晓阳春崂山红茶2020新茶青岛蜜香红茶茶叶原产地礼盒装250g
¥ 158.00 -
中华齐笔——红木花牛角毛笔套笔
¥ 5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