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聚匠之行——潍坊非遗调研侧记(一)

29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6-11-19

2016年11月16日,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聚匠团队奔赴潍坊,展开为期三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初步考察”的工作。 此次考察工作初步了解记录了董家骨科、潍坊核雕、潍坊刺绣、红木嵌银、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隆盛糕点、红丝砚、青州花毽、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高密菜刀、青州府花边大套、青州剪刀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项目。

20161116日,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聚匠团队奔赴潍坊,展开为期三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初步考察的工作。

此次考察工作初步了解记录了董家骨科、潍坊核雕、潍坊刺绣、红木嵌银、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隆盛糕点、红丝砚、青州花毽、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高密菜刀、青州府花边大套、青州剪刀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代表性传承项目。

出发前,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福成(左)与聚匠网项目负责人李明新(右)持聚匠授权书合影留念

1116日,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卞辉与聚匠工作组从济南出发,抵达潍坊市,与潍坊非遗中心代表: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范新建、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王亦耘开展碰头会议。会议就具体考察项目、考察重点与时间安排等内容进行了讨论。


随后,在范新建主任和王亦耘主任的陪同下,省非遗保护中心卞辉与聚匠工作组前往考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家骨科正骨疗法。

董家骨科,起源于山东省安丘市大汶河畔董家王封村董氏家族。创始人董庆和,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据《董氏族谱》记载,道光十年(1830),一位旗人子弟落难安丘,董庆和出手相救,旗人为报答恩情,临别前将数代家传的正骨秘笈相赠。董庆和经过两年的潜心研习,于道光十二年(1832)创行医名号天德堂,凭着独特的正骨医术几年后便享誉周边府邑。

现在的第五代传人董胜军,1991年毕业于曲阜中医药学校,创办了潍坊市董家骨科诊所。他从小酷爱中医正骨,重视中医理论学习,少年时就精研《黄帝内经》、《黄帝歧伯按摩》、《素问》、《伤寒论》等传统医书,特别对《医宗金鉴》功夫尤深。他既秉承祖训,又不断在治疗手法和用药配方上总结创新,使得正骨理论逐渐成熟,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接着,一行人前往潍坊市奎文区虞河路212号,在这里,潍坊核雕协会会长刘斌、潍坊核雕协会副会长葛伟健带大家领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的魅力。

葛伟健告诉我们,核雕艺术源远流长,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到明清达到鼎盛,近代以山东潍坊的核雕最为有名。潍坊核雕以桃核为材料,巧妙利用核胚上纵横无序,深浅不定的纹理,雕刻出栩栩如生的景物形象,如山水、人物花鸟等立体造型,以及刻化历史人物、神话故事、吉语印章等。核雕作品布局简练,朴实大方,概括性强,有融天地万物于方寸之间的精髓。

准备制作核雕的桃核

核舟雕刻精细、玲珑剔透,核舟上面的门、窗都是活动的,可以自由地开启,特别是船尾垂下的锚链由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的椭圆形环连接而成,每节转动自如

潍坊核雕近三百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苦心摸索,创出了一件又一件的新颖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与潍坊年画嵌银风筝等平齐的瑰宝。

2008年,潍坊核雕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北派核雕艺术的代表。



告别了刘斌等人,一行人前往李银凤刺绣艺术工作室拜访潍坊刺绣的传承人——李银凤。

李银凤出生在安丘一个刺绣世家,作为潍坊刺绣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银凤毕生的心愿就是能将传统的潍坊刺绣工艺不断创新,并发扬光大。

与传统的潍坊刺绣不同,李银凤的刺绣少了些粗犷,处处透着一股温婉精致的感觉。这种精致感源于李银凤曾跟随苏绣大师邹英姿学习过3年的苏绣。这3年的苏绣学习给了李银凤很大的启发,在江南烟雨的熏陶中,李银凤的刺绣技艺进步神速。

传统的潍坊刺绣针线比较粗,一般都是用双股线来绣,从外表来看比较粗犷,我的作品中对刺绣细节的处理比较细腻,融合了苏绣精巧细致的特点。李银凤说,将苏绣的精巧细致与潍绣的大气高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刺绣作品更加美观时尚。

南下学习结束时,李银凤婉辞了邹英姿老师特别邀请她留在苏州协助自己的邀请。李银凤说,如今真正在研修潍绣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她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将潍绣艺术继续传承发扬下去

聚匠网创始人陈峻(左)与传承人李银凤(右)持聚匠授权书合影

随后,一行人来到了潍坊嵌银厂,副经理陈红光带领大家参观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嵌银漆器的制作过程。

潍坊嵌银漆器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独有的特种工艺品。早在1915年,潍坊嵌银漆器就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被授予最优奖。嵌银,顾名思义,就是在器物上镶嵌银饰,将金、银等材料,拔成很细的丝条,在精工雕刻的红木器物上采用中国画的白描方法,嵌上不同形式的山水花鸟、古装人物和青铜器花纹,或真、草、隶、篆等各体字句,再漆以数遍天然生漆推光而制成。

陈红光介绍,嵌银漆器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问世。首先要设计图案,再经过下料车间选料,然后由雕刻车间的师傅们精心雕琢后,送往嵌银车间用纤细的银丝嵌出精美的图案,再到安装车间安装,最后送到大漆车间上完天然大漆。历经道道繁琐的工艺,才能做成一件精美的嵌银漆器。

有了对嵌银漆器项目的进一步了解,一行人离开潍坊市嵌银厂。接下来省非遗保护中心卞辉与聚匠工作组还将去往寒亭、高密、青州等地,考察当地的代表性非遗项目。

 

结语

通过此次调研,聚匠工作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并对传承人以及周边人员、周边关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这为后期项目的有序执行奠定了基础,确保接下来的每一项工作都能做到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传承人及其项目的情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做好服务。

 

聚匠

非遗申报、调研、数据化采集与数据库建设、传承人记录工作、运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唯一指定官方商业运作网站——聚匠网等都是聚匠的主要业务内容。目前,聚匠承担了山东省17地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运作,负责从前期调研策划,到中期采集记录拍摄,再到后期制作运营的全过程。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