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文化部等三部门联合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计划进一步明确了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振兴。一直以来,对于传承和振兴,每个人的理解其实不尽相同。以陶瓷的烧成工艺为例,尽管当下“活着”的柴窑数量并不多,但近年来在陶瓷界却有意无意地流行起“柴烧热”,柴烧作品再次成为各地陶瓷欣赏和收藏的新宠,有的地区还计划新建柴烧窑炉。然而,对于复烧柴窑,陶瓷业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柴窑,要不要烧?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尽管如今很难判断五代后周皇帝柴荣对瓷器颜色的这段描述,是他自己的一种美好的向往,还是对已有瓷质釉色的赞美?但是,为烧出这般颜色,无数陶工潜心努力,不断用技艺去突破和诠释。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借助陶工的智慧和双手使其成了联结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取土炼泥、火中求宝的技艺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窑炉和烧成工艺一直跟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不断发生变化。
从松柴到煤炭,再到液化气、天然气,新型燃料的使用为窑炉结构和烧成制度的革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今,绝大多数的手工陶瓷从业者已经从过去投柴观火、不眠不休地守候在柴窑旁的辛劳中解脱出来,转而选择可以严格控制烧成时间、温度并且保障成品率的气窑。
根据记者的采访统计,在江西景德镇上千个窑口中,只有20余个柴窑,所占比率不超过2%;而在河南的钧瓷、汝瓷产区,河北的定瓷产区,浙江的龙泉青瓷、越窑青瓷、婺州窑陶瓷产区,福建的建窑建盏产区,云南的建水紫陶产区,这一比率更低,有些地区仅有零星的三两家在做柴烧,而有些地方的柴窑已经不再工作甚至彻底消失了。
装窑,就是将装有器坯的匣钵送入窑内。这一工序看似简单,却是柴窑烧制技艺中很关键的环节。装窑好坏,直接关系到窑内作品烧制的成败,一般窑师若无十几二十年烧窑经验,是码不好窑的。
传统工艺 VS 环境保护
◆ 从业者说: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的工坊——陶茶居田记窑多年来一直坚持柴窑和气窑“两条腿”走路。他们每年会烧七八窑柴烧,不计破损,每窑大概能产出100多件作品,烧窑的成本每年为几十万元。谈起柴窑和气窑的区别,田静打了个比喻:“简单地说就是砍柴烧火煮饭与电饭锅煮饭的区别,一个成败就在天、人和一把火,而另一个更快捷和可控。即使用同样的米,二者烧出来的味道也是截然不同的,柴烧对于个人的技术能力和经验要求都是极高的。”她很确定,“泥与火的艺术才是陶的生命历程,当前很多陶瓷类的项目都是以烧制技艺来评选和命名非遗的,因此作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基地应该坚持传统的柴窑烧制。”
在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看来:“从技艺保护的角度出发,保留几条龙窑,以技艺展示为目的每年烧一次是可以的。但无论从保护森林自然资源抑或是环保的角度考虑,都不应该再提倡烧柴窑,毕竟时代不同了,保护传统工艺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孙建兴也认同这一观点:“我们的作品大多数属于日用品,没有必要付出那么大的代价选择一种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来制造。”孙建兴更倾向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以便使电、气窑烧制的作品达到类似柴烧的效果。通过反复实验,他研究的电气窑还原烧制技术也取得了突破。
钧瓷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多年来也一直潜心研究窑炉技术的改进。与孙建兴有所不同,任星航将功夫更多地花在了研制节能环保柴窑窑炉上。“通过对窑炉的改造,原先需要5吨木材才能完成的产量,如今仅需要半吨;过去需要连续烧制40个小时,现在仅需10个小时,实现了节能和高效。”任星航说。
◇ 专家视点: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生产技术在向前推进,面对资源匮乏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如今再大规模地烧柴窑已经不现实了。当然,从作品效果上看,柴烧烧造所产生的变化更多,在强调历史感方面也是别的窑炉没法达到的,但柴窑也并不完全是非遗项目的全部,因此,有条件的地区从保存历史记忆的角度出发,保留1条到2条柴窑、有限制地使用也是可以的。此外,柴窑烧制技艺的展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利于旅游开发。
规格、形制相同的两件小茶罐同出自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之手,只是分别使用柴窑和气窑烧制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却明显不同。上图为柴窑作品,下图为气窑作品。
非遗保护 VS 产业发展
◆ 从业者说:
对于还原和恢复传统的烧制手段,钧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红生认为复烧柴窑很有必要。“窑为瓷之母。对于钧瓷而言这一表现尤为突出,因为钧瓷是靠窑变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形式,这其中,窑炉结构及烧成制度对窑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红生说,在柴窑的烧制气氛中,钾、钠和钙等元素可以使得釉水的流动更加动感,烧出的作品古朴含蓄,表现出宋代的审美。在煤窑的烧制气氛下,氧化钙更多地与釉水结合,作品可以呈现出刚烈的气魄。使用碳窑,因为其烧成时间短,所以作品的风格也更加清新亮丽。而对于气窑,因为窑炉内没有微量元素,所以烧制的作品釉色更亮,色彩饱和度更高。因此,从复原和研究传统技艺发展脉络的角度来说,“知古”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定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庞永辉看来,复烧柴窑的做法对于陶瓷艺术家搞创作成立,但对于陶瓷行业的发展却并不成立。“气窑的发明为窑炉结构改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它很好地提高了烧成温度、缩短了烧成时间,已经能够满足陶瓷烧制工艺的基本要求。如若对窑炉升温曲线长短控制得当,同样能够烧制出温润含蓄的效果。”庞永辉说,“宋代的陶瓷作品之所以卓越,正是因为当时科技与文化的无缝对接,如今我们的窑炉技术在前进,我们不应该抱着原始的烧制手段不放,或是盲目地跟风,而应该将目光聚焦在作品所表达的文化和艺术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来创作当代作品。”
◇ 专家视点:
刘润福(清华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柴烧热”的出现是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自我需求。当工业化的量产满足了大众物质需求后,人们会产生对于情感表达和艺术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也正是精神需求带动了“柴烧热”的发展。对于当下的柴窑烧制而言,受成本环保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与功能价值相比它更大意义表现在文化价值上。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学术界对于传统柴窑烧制技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博体系的“修复”或产区匠人的技艺恢复层面,具体到窑炉的构造和实际的操作,当前的现状还是以传承人师承的操作习惯、经验技巧、感性认知层面为主。而对于复原窑炉技艺来说,对于不同的陶瓷项目,其技艺发展的盛衰起落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简单地将传统工艺复原到前一个时代的水平其实意义不大。我们应该研究复原的是这项工艺发展到历史最高峰的那个时期,当时的窑炉结构、烧成工艺、审美风格是什么状态。因为只有站在一项工艺发展的高峰上,才能走向另一个高峰。推进一项工艺技术向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要真正了解和判定前人的最高峰时期的作品是怎么做出来的,为什么当前和高峰期烧出的作品不一样,我们应该明确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南宋龙泉窑青瓷凤耳瓶
品质 VS 价值
◆ 从业者说:
当下,柴窑与电、气窑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举例,在陶茶居,同样规格、形制和大小的茶罐,品相完美的柴窑作品在价格上要比气窑作品高出一倍。“在我看来,做柴烧不该‘刻意’而应是十分‘克制’的,那种火中求宝的体验是只有在攒够了心血后才能够去做的,现在的市场确实存在一定的乱象,但我认为,我们为大家所呈现的非遗作品应该具有真正的品质。”
对于柴烧的功用与价值,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人陈珩认为:“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陶瓷都适合柴烧。比如一些对精美度、完整度要求较高的单色釉瓷器,电、气窑的发明彻底解决了柴窑在烧制过程中木炭灰烬落在瓷器表面造成瑕疵的问题,不仅大大提高了成品率,而且摆脱了过去使用的‘保护装置’匣钵的束缚,瓷器在大小和造型等方面都有了更多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不能盲目地认定柴烧烧出的作品就是好的。陶瓷的制作过程包括拉坯、上釉、装饰等很多工序,而烧成只是其中的一道工序而已,不应该凭此一条就判定一件作品的价值,而应该以一种更为综合、全面的标准来衡量。”
◇ 专家视点:
陈岸瑛(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现在这个时代的创新并不一定体现在使用什么新的设备,无论是从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上看还是文化产业的视角上看,恢复一些传统的技艺有些时候它所承载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会更高。但恢复不意味着复古,而是要将其转化成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因此,我们所说的创新其实就是选择一种模式来实现这样的转化。
以刺绣为例,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而言,手工刺绣的精湛工艺是机绣所无法企及的,而从另一个维度上看,新疆哈密绣娘的刺绣有时在精细度上也许还不如机绣,然而哈密绣娘刺绣本身的文化价值却是机绣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对于文化艺术价值的评判不能简单地固化在特定的产品上,而应该着眼于其是否能够实现当代价值的转化,是否有利于构建当代文化。
宋代建窑所烧的曜变天目
窑炉的发展演变
我国的陶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陶瓷生产的需要,一代代优秀的陶瓷工匠根据烧造经验不断总结、完善、改进,使得窑炉技术不断发展演进。不同地域及产区更是根据当地地理、气候、原材料和烧成工艺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窑炉特色和风格。这里,简要回顾一下历史上各时期窑炉革新的几个瞬间。
我国的陶瓷生产经历了从无窑平地堆烧式的原始烧制阶段到有窑炉的穴窑,这是人类制陶史的一大进步。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就有横穴、竖穴式窑炉的出现。当时的人们根据生活和生产需求可烧制红陶、灰陶、白陶、花皮陶及黑陶等各色和不同大小的陶器。
商代至战国时期,窑炉逐渐从地下发展到地上,这是窑炉技术发展的又一进步。将窑建在地面,不受地下潮湿气氛的影响,窑的利用时间长了,同时窑室扩大、窑的高度增高,这对产品产量及质量的提高都很有利。这一类窑被称为圆窑或直焰窑,通过对进气量的有效控制,可以使窑温达到1200℃,生成还原气氛,这样的温度促生了高温硬陶及原始瓷的出现。
自战国时代起,我国北方的窑工们将圆窑的窑顶封闭,在近窑底的墙壁上开排烟孔,并在外部砌烟道,从而逐步发展为全倒焰式馒头窑。这种类型的窑特别适于烧制大件及厚胎产品,如著名的秦砖汉瓦等建筑构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使用对秦兵马俑的烧制具有特殊的贡献,至今为止尚找不出哪一种窑炉比这一时期的窑炉更适合烧制大型兵马俑。
在我国北方馒头窑发展的同时,南方的龙窑逐渐出现。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与地平线构成7°至23°。因为窑身宛如一条火龙自山上而下,所以叫龙窑。龙窑因升降温度快、可以快速烧成还原气氛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南方青瓷的发展,以战国越窑为代表的早期青瓷就是在龙窑的发展下出现的,后期又发展出龙泉、建窑等优秀瓷种。
至宋代,由于金人入侵,北方工匠大量南迁至景德镇、龙泉、德化等窑区。在南北窑工的融合和借鉴下,结合了龙窑和馒头窑二者优点而发展起来的阶梯窑逐渐形成。这种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结合馒头窑的优势,将窑体改为一个个串联的拱顶结构的窑室。
南方窑炉发展至明末清初,景德镇在自身青花瓷烧制的精益求精的工艺要求下,又发展出比阶梯窑更先进的蛋形窑,也称景德镇窑。它克服了阶梯窑尾不易升温的缺点,对明清官窑的烧制及各色瓷种的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近代的历史长河中,陶瓷业的烧成制作中仍大量沿用古代人民所创造的窑炉,陶瓷窑炉从根本上没有改进和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陶瓷行业开始从国外引进和自行设计建造新式窑炉。从上世纪60年代初主要以煤为燃料的隧道窑投入使用,到70年代中期以轻柴油为燃料的梭式窑向全国推广,再到90年代初引进的德国以天然气为燃料的高温辊道窑的逐步发展,现代的陶瓷窑炉技术随着新型燃料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窑炉的能源利用率,并为现代人们的日用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陶瓷制品。
匠心好物
-
KS十字绣成品奋斗
¥ 528.00 -
周氏豆画
¥ 5600.00 -
九龙鼻烟壶
¥ 36000.00 -
双玺陶瓷杯系列
¥ 5288.00 -
周氏豆画——五谷粮画
¥ 20000.00 -
同盛永舌尖上的中国章丘铁锅手工锻打无涂层炒菜锅不粘锅圆底轻音
¥ 399.00 -
晓阳春崂山红茶2020新茶青岛蜜香红茶茶叶原产地礼盒装250g
¥ 158.00 -
中华齐笔——红木花牛角毛笔套笔
¥ 5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