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张玉杰:砚里砚外皆人生

54 人气 1 收藏 发布:2017-05-06

他挖石制砚二十多年,从未想过因此获利,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怎么做好砚,怎么把这门手艺完整地传承下去。他叫张玉杰,他沉默内敛地就如一方上好的徐公砚。“什么叫‘传承人’?将这门手艺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这就叫传承!我们传承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这‘传承’二字上,做到传承有序,是我们传承人应该一生为之努力的事!”


起:缘起先辈

产自青驼镇徐公店村的徐公砚,自唐宋时期就久负盛名。青驼镇上采石制砚也是由来已久。“当时我的姥爷就是在镇上给出口的挖石采石,当时石可先生为开发鲁砚也经常到我们镇上挖石采石,后来姜书璞、刘克唐等鲁砚制作大师也来镇上讲课。”在这样的环境下,受老一辈的影响,张玉杰自初中毕业以后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便开始挖石采石,并在20岁的时候决定从事徐公砚制砚这一行业。

其实刚开始决定干这一行的时候,张玉杰也是颇为犹豫的,当时徐公砚虽然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毕竟不像其他行业那样,付出了马上就能见到收益,而养家糊口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但是既然已经决定干这一行了,那就啥都别想了,就好好干吧!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在制砚方面的技艺,2011年张玉杰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先生为师,随其左右学习治砚理念及技艺,之后张玉杰的制砚技艺日渐增长。先是成立了玉杰治砚工作室,之后他的作品多次被应邀参展,并且先后获得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等称号。

 

在以张玉杰为主的这一代徐公砚制砚大师努力下,徐公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然而随着徐公砚砚坑里原石的开采,过去留下的老坑已经越来越少了,有的几乎已经绝迹,可是张玉杰不信那个邪。“之前有人说徐公砚的老坑已经没有了,我就不信,我自己亲自带人去挖,后来还真给我挖出来一个老坑。”寻找徐公砚的砚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原石基本都在地面以下四五米深的地方,先要用挖掘机平土,之后就得全靠人力来挖,有的坑挖上好几天挖了十几米深才能采到原石,而为了找到徐公砚老坑,张玉杰前前后后花了十万多,“那也是值得的”,对待徐公砚,他从未想过付出的是否能得到回报,他只是一心想要将徐公砚做起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徐公砚。

 

承:做砚,非博学者不能为。

做砚可不像寻常人想的那么简单,挖来一块石头洗洗雕刻一下就能做成,那方砚台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变迁,底蕴之厚重非丹青能载。从挖石相石到构思设计,再到画出砚池纹路着手进行雕刻,每一个步骤都展现了制砚人对砚石研究的功力,非炉火纯青者不能成佳砚。

徐公砚的每一块原石皆是自然成型、独立成块,做砚者要观其形就其势为之,砚池的取处有讲究,纹路的装饰也马虎不得,而与砚铭相比,这些都是可依靠后天的实践积累便能有所成就的,砚铭才是最考验制砚者功底的。砚铭,需精通楷、隶、草、篆、甲骨、钟鼎等字体者才能为之。

为了提升自己在制砚方面的能力,张玉杰一有空就抱着各种跟制砚相关的书籍啃,他的书架上堆满了诸如《中国金石学》、《草书字典》、《芥子园画谱》、《新编行草隶篆书法字典》之类的书籍,“做砚台就得博学,琴棋书画诗词歌赋都得有所涉猎”。张玉杰爱看书也爱买书,有一次他去上海参展,在南京路的书店里看到有好多不错的书,本来当时身上还有几千块钱的,结果最后因为买书,他浑身上下就只剩下回家的车票钱了,但就算这样,他每次看到喜欢的书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去买。

 


合:“鲁砚鲁砚,咱得守住那个‘鲁’字”

“在古代文化南移的时候,以红丝砚、徐公砚为代表的鲁砚就断代了”,我没有亲历过那个鲁地文化断代的时期,但是在张玉杰的语气中,我却能感受到深深的扼腕叹息之意。不同于端砚、歙砚等南方的砚种,以红丝砚、徐公砚为代表的鲁砚发展之路坎坷难续,直到一九七九年才由石可先生著书明确提出鲁砚的艺术风格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之前,鲁砚一直如同一颗蒙尘的夜明珠,虽外形瑰丽然光芒难绽。

 

“南方的砚台多讲究那种小桥流水的精巧细致,而鲁砚则不同,鲁砚讲求的是古朴自然,追求的是大道至简。”鲁砚由来已久,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年间,后来由于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使得产砚地已无人制砚,鲁砚一度销声匿迹。然而鲁砚的光芒怎可能如此轻易消逝。后来对金石学及中国砚文化有很深造诣的石可先生带头对山东各个产砚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鲁砚千变万化的天然形、色、纹形成的意象立意,用诗书画印点题,融鲁地几千年文化底蕴于其中,最终形成了现在追求大巧若拙,天璞不雕,假“天工之手为我用”的鲁砚特立风格。

 

其实相较于南方的砚台来说,咱们鲁砚发展得还是不够成熟,咱得借鉴南方砚台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但是咱也不能失了本,失了咱鲁砚的特点。咱们鲁砚有十几二十多个品种,发展好的砚种只有几个,那么这些老大哥就得带带那些发展慢的小弟,咱们鲁砚就像一个拳头、一把筷子,得团结起来才有力量。”身为山东省鲁砚协会副会长以及中华砚文化联合会制砚专业委员会的委员,在为发展徐公砚而努力的同时,张玉杰也不忘鲁砚中的其他砚种,他曾经深入山东各地寻找那些几近销声匿迹的鲁砚品种,只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鲁砚这颗明珠所绽放的光彩。

 

传:什么叫“传承人”,传承人的意义就在这“传承”二字上

在刚结束的聚匠临沂行-“聚匠之心”传承人评选活动中,张玉杰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第一名,成为了这次活动中唯一的一位“聚匠之心”传承人。在颁奖活动的现场,张玉杰如是说道:“我现在正在自己出钱筹建徐公砚制作技艺的传习所,专门用来传授徐公砚的制作技艺,我不怕花钱,我只知道这门手艺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掉。另外我还刚申报完徐公砚的省级传承人,当然不管申报结果如何,我都会继续建立徐公砚制作技艺的传习所!”

他挖石制砚二十多年,从未想过因此获利,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怎么做好砚,怎么把这门手艺完整地传承下去。他叫张玉杰,他沉默内敛地就如一方上好的徐公砚。“什么叫‘传承人’?将这门手艺继承下来并传承下去,这就叫传承!我们传承人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这‘传承’二字上,做到传承有序,是我们传承人应该一生为之努力的事!”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