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30年造300多条龙舟,他把自己活成了这个时代最后的奢侈品

3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7-05-08

对于我们来说,龙舟,早已是一份久远的记忆。只有每年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地将它记起。当鞭炮阵阵、龙舟飞驰、百舸争流渐渐远去,不再被大众熟悉,我们年轻的一代也渐渐丢失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赤诚。与之相伴的是,造船厂这个行业也走向了萧条。

对于我们来说,龙舟,早已是一份久远的记忆。只有每年端午节来临的时候,我们才会恍然地将它记起。

当鞭炮阵阵、龙舟飞驰、百舸争流渐渐远去,不再被大众熟悉,我们年轻的一代也渐渐丢失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赤诚。与之相伴的是,造船厂这个行业也走向了萧条。

不过,在东莞市中堂镇,年近90的冯怀女还一直在坚守这个行业。他说:“我不干了,那些想划龙舟的人,该去找谁啊?”

在这个浮华的、快节奏的时代,单调的工作、微薄的收入、不被尊重的社会地位等等,太容易就让我们告别一份工作一种职业。而冯怀女却毫不计较这些,他一个人坚守着一个行业,他不但是中国最后一个“船王”,也是这个时代最难得的“奢侈品”。


国家级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  冯怀女

14岁那年,冯怀女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造船。因为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对龙舟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年纪轻轻的他如有神助,很快摸索出门道。在他19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船匠,还被请到香港去帮大船厂造船。那个香港船厂的老板非常器重他,一直不让他回广东,后来,家人亲自去香港才把他接回来。


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他语气里带着一份惋惜。他说:“当时若是没有回来,就在香港自己开一个船厂,说不定一切都不一样了,毕竟那里新鲜的东西很多,变化快,进步也快。”


转眼间,今年,冯怀女86岁了。当年的翩翩少年,已是耄耋老人。眼花了,耳聋了,走路也费劲了。采访中,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有点聋,听不见你说什么。”尽管年岁逐增,生意也渐渐冷清。有时甚至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但每天他都会准时地赶往中堂镇,那里有他的家业——大东向冯氏造船厂。


1988年时,他拿出所有的积蓄开了这家造船厂,近4千平方米的厂房,一砖一瓦都是他赚的钱盖起来的。迄今为止,已有300多只龙舟从他的船厂出去。这里也曾历经热闹与繁华,工人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人。然而,时过境迁,当我们再次踏进这里的时候,它似乎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孤独的老人,空空荡荡的船厂

老人也不懂现在的人为什么不爱划龙舟了?人们每年依然要过端午节,依然要吃粽子,却很少有人愿意下水去划龙舟了。除了水乡地区的人们每年依然会坚持龙舟比赛,绝大部分中国年轻人甚至连龙舟都没见过。老人说:“短短几十年,龙舟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这几年几乎没有订单了。”起初是跟着他学手艺的徒弟们一个个离开了。后来,几个儿子也另谋他路了,只有冯怀女一直在坚持着。


他内心里始终有份执念:“如果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况且我又不会做别的。”人们都称他为非遗传承人,在大家都习以为常地等着他和他的手艺一起老去的时候,他却用满腔热情捧出一片真心,让我们看到了年轻和不屈。

冯怀女没有上过学,也不识字。但他却能精准地造出每一条龙舟,基本不用尺量,全凭双手感觉,凿出来的孔眼距离,几乎分毫不差,他说:“做龙舟是从龙骨开始的,每一个环节都很关键,一环扣着一环。”他制作的龙舟尺寸准确,用料上乘,船形流畅,行舟阻力小。石龙国际龙舟邀请赛上,1至5号船都是他做的。

冯怀女说,他一辈子就是靠着做龙舟养活了3个儿子、4个女儿。这中间起起伏伏,多少人换了营生,换了城市,甚至换了姓名,只有他一辈子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从不觉得没落与丢脸。

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千千万万个风云人物,但不会再有一个冯怀女了。大家都说他是“最后的造船人”,但冯怀女不愿听到“最后”二字,像是时刻提醒他,这手艺要绝了,像是在他心尖上划拉。

他说他还有很大的能量,只要还有人愿意下订单,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哪怕只有一份订单,他也会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船。

    人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