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丝绸之路见证者——蚕

54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7-05-26


养蚕在我国历史已久,从出土的文物中可见窥见蛛丝马迹。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个蚕茧,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蚕纹象牙杖首饰,梅堰遗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新石器时代,丝绢残片,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丝线,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遗址出土。

新石器时代,陶蚕蛹,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出土。

商代,玉蚕,安阳殷墟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代,甲骨文字“丝”、“桑”。

西周,玉蚕,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早期墓出土。
 
甲骨文里蚕、桑、丝、帛等象形字和祭祀蚕神的记载,说明在商代黄河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育蚕和丝织事业了。

西周春秋时代的蚕桑事业,在《诗经》中有大量记载。“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丝已作商品进行贸易。
 
春秋时期,《谷粱》中记载:齐国桓公十四年“王后亲蚕,以共祭服。”“王后亲蚕”表示统治者对蚕桑生产的重视。
 
至秦汉时期,各地丝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设服官的仅二处,一处即齐国都城临淄,名齐三服(春冬夏)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巨万”,产品以刺绣为主。
 
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就是运输丝绸。

汉代,铜鎏金蚕,观复博物馆藏。
 
汉代开始出现金蚕陪葬,金蚕的功能属于信仰的观念层面,在文献中,金蚕与币帛等同出,依据唐宋以来的文献记载,蔡條《铁围山丛谈》、曾慥《类说》等,南方人欲求富则蓄金蚕,蓄养金蚕,则宝货财源滚滚而来。从这一点看金蚕可以助人致富,这与中华历史悠久的蚕桑富民富国的历史史实是对应的。
 
 
智慧的中国人民塑造了多种蚕的形象,是对蚕文化的推崇和美好愿望。许多的诗词歌赋都直接或间接的对养蚕的辛劳做了描写,有的则是写全了蚕化茧,茧缫丝,丝所用及养蚕人的不易。
 
《咏蚕》
唐代 蒋贻恭
辛勤得茧不盈筐,灯下缫丝恨更长。
著处不知来处苦,但贪衣上绣鸳鸯。
 
《蚕做茧》
元代 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
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
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
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