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刚:一面一塑一世界
石上坐一老翁,长须白眉,侧头昂首,食指翘起,似在与人交谈。唤之不应,定神听之,也无甚声响。定睛看去,原是一面人。
“东平面人梁,能换一头羊”
过去时候,在东平每逢春节、元宵等重要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蒸一些花馍、糕点,有心灵手巧者也会就着面蘸上颜色,做一些动物花草之类的面塑。
东平面塑由来已久,发展到现在不仅流派众多,而且制作的面塑各有特点,但其中影响力最大、作品水平最高的当属东平州城“面人梁”一支。
州城“面人梁”的始创者梁方来是东原梁氏第30世,梁方来年轻时便以卖糕点为生,因其心灵手巧,做出的糕点花样也比别人多,他经常做一些动物、花卉作为糕点点缀,深受顾客欢迎,长时间和面打交道使他摸索出了一套面塑手艺,晚年梁方来又将这门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子。
就这样,这门面塑的手艺在梁家祖辈相传,至清代咸丰年间,梁家出了第一个以面塑为生的手艺人——梁传河,这也是梁氏第一代职业面塑从业者。他的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丰富了人物动作,强调动感,一改呆如木鸡的僵硬样式,做工也比其他流派更加精致,因此成了东平面塑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梁传河先后到过京、津地区献艺,深得群众喜爱,甚至一些达官显贵也把面人梁的作品当作馈赠友人礼品对待,梁传河因此收入颇丰,也使“东平面人梁”的美名不胫而走,时人称之“一支面人梁,能值一头羊”。
面塑的世界,无声也热闹
1998年,潘志刚在岳父梁兆华的指导下继承了“东平面塑”技艺,成为了“东平面塑”的第八代传承人,从此这面塑一捏就是近20年。东平面塑的传统题材分为人物、动物、花卉三大类,其原料主要是由面粉、糯米粉配制而成的面泥,捏塑靠手并借助塑刀、剪刀、梳子等一些辅助工具来完成。
东平面塑发展了现在早已有了一定的手法和技巧,仅捏塑人物就分为身体制作、开脸和衣服制作几个主要过程。捏塑过程中也有“从下往上捏、从里往外捏”和“先塑造大型、再深入刻画”等规律。
安静的工作室中,潘志刚静坐工作台前,几把塑刀轮流上阵之后,一个面容微丰,嘴角微翘的人物头像便塑出形了。细微之处皆清晰可见,让人看得目不转睛。手指轻重缓急间,一个人物的手部便现出了形,手指虽细若毫发,却骨节分明,看的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
在潘志刚面塑的世界里,万物皆有灵性,佛陀讲道时微翘的手指,老翁说话时抖动的长须,女子行走间飘坠的裙裾,一切皆无声沉寂,一切又灵动鲜活,这是一个无声又热闹的世界。
形神兼备,是为东平面塑
做面塑在塑人物的时候,潘志刚大多只求“远取韵似、进取神似”,而并不是刻意追求形状造型。而他自学的素描、色彩和人体结构等造型知识,也让他能更好地通过面塑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他塑造的人物多是几厘米高的,相对于菏泽一带粗犷的“大面人”来讲可算是“细面人”了,而因为人物体积变小,使得塑造时的难度也增加了很多。“咱们东平面塑讲究的就是‘小中见大、细致入微’,这也正是现在工业化生产难以复制的地方。”
除造型以小见大,潘志刚还擅用色彩表达。“浓妆淡抹”之间,人物或淡雅或刚烈,性情特点在色彩之间一览便知。在此基础上,潘志刚又大胆吸收西方雕塑技法和国画之精髓,在赋予作品形、神、韵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所塑人物线条流畅、造型准确、表情丰富,着重强调中国传统韵味美和意境美。至此形神兼备,是为东平面塑。
匠心好物
-
KS十字绣成品奋斗
¥ 528.00 -
周氏豆画
¥ 5600.00 -
九龙鼻烟壶
¥ 36000.00 -
双玺陶瓷杯系列
¥ 5288.00 -
周氏豆画——五谷粮画
¥ 20000.00 -
同盛永舌尖上的中国章丘铁锅手工锻打无涂层炒菜锅不粘锅圆底轻音
¥ 399.00 -
晓阳春崂山红茶2020新茶青岛蜜香红茶茶叶原产地礼盒装250g
¥ 158.00 -
中华齐笔——红木花牛角毛笔套笔
¥ 5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