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053188900816

割把芦苇,扎个童年

16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01-30

那小小的手扎灯笼上

绘的红的是花,绿的是叶

红绿相间中

我仿佛看到了儿时元宵节时

手中拎着的纸灯笼

手扎的灯笼,是童年的记忆

小时候过元宵节,最想要的便是一个灯笼,那灯笼得精致,还得比别的小伙伴的大。但过去的灯笼都是纸糊的,再精致也不过是纸上多画几株花草。


再大一些的时候,开始流行带有音乐的电子灯笼,每到元宵节晚上,拎着这样一个灯笼出去便觉得特别神气。

但当年岁渐长,过了再拎着灯笼过元宵的年龄的时候,最怀念的,却是儿时那种最简单的纸糊灯笼,不用多精致,也不要多大。


细苇条做成的骨架,外面糊上一层薄纸,用毛笔蘸上红黄绿蓝各种颜色,在纸上简单绘上三两朵花,中间再固定上半截蜡烛......只要有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纸糊灯笼,便足够了。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手扎灯笼,而今却再难寻到。


· 割把芦苇,扎个灯笼 ·

秋季的一个下午,趁着天还不冷,我们一行四人来到了滨州市惠民县一个名叫张大官村的村子,村中有位擅制手扎灯笼的老手艺人,名叫张洪斌,这次我们就是来看张老老爷子做灯笼的。


从村中的一条水泥路拐进一条砖铺的小路之后,没走两步便是张洪斌家了,这几天他正在准备扎灯笼用的苇条。


做手扎灯笼的芦苇得先泡上一天一夜才能用,因此他得早早提前备好。

当我们来到张洪斌家的时候,他刚巧回家,得知我们来的原因,他急着把之前做好的手扎灯笼拿给我们看,“这几天苇条刚泡好,还没开始做呢,我给你们拿之前做好的看看”,说着他便转身出了屋。


· 一年少过一年的扎灯笼艺人 ·


30多年以前,张大官村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做手扎灯笼,每到收完麦子之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割芦苇做手扎灯笼。

然而几十年过去,村边的芦苇年年长得茂盛,做灯笼的村民却一年比一年少。


“干这个就得能吃苦,忙的时候都得早上4点起床,吃完早饭就开始编,要一直编到夜里11点多。”自家院里,张洪斌一边整理着正在水中泡着的苇条,一边抽空说道,“这些苇条都是我自己割的芦苇做的,不用花钱,也没啥成本”。

像张洪斌这样手艺熟练的老手艺人,小的灯笼一天能做五六十个,大的一天也就做一个,一个灯笼卖几块钱,一年也就能卖几千块钱。


因为做手扎灯笼太累,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现在村中还在做的,就只剩张洪斌在内的十几户人家了,而且基本都是六十多岁的老手艺人。



· 扎个灯笼忆童年 ·


手扎灯笼的制作其实并不复杂,把割来的芦苇挑拣破成苇条之后,再泡上一天一夜之后就可以开始扎灯笼了。


泡好之后的苇条不仅结实不易断而且韧性极好,手艺好的老人,扎出来的灯笼不仅匀称而且耐看。而张洪斌那一手扎灯笼的绝活可是远近闻名,每年还不到元宵节,便早早有来找他定灯笼的。

“扎灯笼这个有啥难的,就是做的熟练呗”,院子里,张洪斌边坐在小马扎上扎着灯笼示范着,边笑着说道。

“就是压一挑一嘛”,他边抬头和我们说着话,那手边在芦苇间穿梭翻飞。那双手似是长了眼睛,自己在苇条间来回穿梭。没多会,一个灯笼骨架便成了型。

骨架做好了之后糊上玻璃纸,再用毛笔蘸上事先调的颜料,往上画上几个老式花样子,红的是花,绿的是叶。红绿相间中,我仿佛看到了童年元宵节时,手中拎着的纸灯笼......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