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一方洮砚盛生平志

45 人气 1 收藏 发布:2018-02-10

“传承就要有传承的义务”这是李海平常说的一句话,幼时承父志制砚,青年习制砚之道,中年开洮砚新域,他深知洮砚传承发展的不易,将自己的毕生心力将交付给了那一方青绿玉润的洮砚。

“传承就要有传承的义务”这是李海平常说的一句话,幼时承父志制砚,青年习制砚之道,中年开洮砚新域,他深知洮砚传承发展的不易,将自己的毕生心力将交付给了那一方青绿玉润的洮砚。

•壹•

风漪奇石出临洮

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的《洞天青禄集》中有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 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饮誉海内外,自唐代成名以来,老坑洮砚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贾才能拥有的珍品。

▲ 李海平作品《行囊砚》

陆游《剑南诗稿》中有诗句云:“玉屑名笺来濯锦,风漪奇石出临洮。”而在端砚、歙砚老坑石已枯竭的今天,洮砚老坑中的极品“鸭头绿”更是被视为千年古董。

•贰•

承祖父之志,制半生洮砚

出生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的李海平,可以说自小便是在洮砚堆里长大的,其祖父李茂棣更是洮砚制作技艺目前唯一的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受祖父和家乡制砚风气的影响,李海平从小便立下了成为一名制砚大师,为家乡的洮砚做贡献的志向。

在这样的期盼中,李海平完成了高中学业之后,便不假思索地放弃了高考追求铁饭碗的机会,迫不及待的跟随祖父李茂棣开始了洮砚雕刻艺术的学习之路。

▲ 李海平(左一)与友人交流制砚技艺

洮砚的原石采自洮砚乡境内洮河处的喇嘛崖山洞中,这喇嘛崖耸崎于洮河之滨,三面环水,水流汹涌奔腾,海拔高度2939米,高寒缺氧,常人难以涉足,雨季时河水甚至会涨至洞口处。为了采得洮砚原石,李海平常常不顾危险,背着蛇皮袋拄着钢钎拎着铁锤,弯腰弓背爬上那近三千米高的危崖。

▲ 李海平和两姊妹在喇嘛崖采洮砚原石

▲ 李海平的身影几乎遍布了喇嘛崖的每个角落

采石虽难,但远不如制砚难,学习制砚之道非一日之功,为了精进自己的制砚技艺,李海平常常独自琢磨雕刻到深夜。而祖父在缺衣少食的年代中,仍坚持办厂制砚,将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洮砚上的事迹,成为了李海平一路坚持走下去的信念。

•叁•

让洮砚从云端回到书桌上

洮砚原石珍贵且稀少,传承至今的洮砚雕刻技艺更是精湛且繁琐,一方洮砚至少要经过选料、下料、雕刻、打磨、抛光等数十道工序才能雕刻完成,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考验制砚人对砚石研究的功力,因此没有数年的技艺磨炼和知识积累,是制不出洮砚精品的。

为了庆祝祖国六十华诞,李海平曾制作了一方1.49米的精品洮砚,而为了制作这方洮砚,从设计、选材到最后制作完成,他足足用了6年的时间!

因为精品洮砚价值不菲,加之制作工艺繁琐,使其一度被捧上云端,有洮砚的人不舍得用,而普通老百姓则是根本就用不起。

如何让洮砚从云端回到书桌上,成了李海平一直为之苦苦思索的问题,为此他独辟蹊径,改变洮砚一直以来的珍品、精品的定位,开发出一批价格低、易携带、不易破损的实用性洮砚砚台,让这曾经的皇家贡品,成为了孩子们书桌上的学习用品。

▲ 李海平给卓尼柳林小学捐赠洮砚助学

▲ 李海平每年都会给卓尼县偏远山区的孩子们捐献儿童读物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帮助偏远山区的贫困儿童,2015年的时候,他被评选为甘肃省级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从那以后,他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传承的义务就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让大家认可让大家知道,让大家都能用且都能得起的东西,我现在就是要做的让老百姓用得起的砚台!”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