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王天明:纤毫之间锋芒毕现

58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02-22

当我们感叹于《核舟记》中径寸之木上,宫室、器皿、鸟兽、木石俱存时,济南的微雕大师王天明早已在小如花生米的酒壶上,刻出了180字的李白诗《将进酒》。

当我们感叹于《核舟记》中径寸之木上,宫室、器皿、鸟兽、木石俱存时,济南的微雕大师王天明早已在小如花生米的酒壶上,刻出了180字的李白诗《将进酒》。

《三绝酒具》

小如花生米的酒壶,壶嘴直径只有0.4毫米,与壶腔相通,壶盖严丝合缝,壶身刻李白诗《将进酒》180字;四件酒杯小如绿豆,各刻李白七言酒诗两句;托盘小如核桃,上刻李白醉酒图和五言酒诗80字。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王天明的一生,那绝对是“丰富”。高中毕业的时候,恰逢“文革”,“上山下乡”期间,他到青岛养过马,种过水稻,两年之后又到沂蒙山的军工厂当了四年的钳工,在这样的境遇下,王天明却依旧没有放下小时候的爱好。

▲  王天明作品:老子道德经一千言(22厘米)

或许是继承了母亲张春秋在艺术方面的天分,从小王天明便喜欢书法、绘画。“上山下乡”期间,他白天劳动,晚上便守着马棚边的一盏油灯练习书法;在军工厂工作期间,他积极参与工厂的文艺宣传队。

王天明的母亲是梅兰芳弟子、著名京剧大师张春秋先生,她曾因在现代戏《红云岗》中成功塑造了“红嫂”这一经典艺术形象而蜚声海内,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接见。

1975年回到济南之后,王天明被调到济南的教学仪器厂工作,工作之余,他写宣传栏,带领大家进行文艺演出。手巧爱钻研的他又学会了修手表,利用业余时间为同事、朋友修好了1000多块手表,而同事一次无意中的一句话,让他从此与微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就有同事说,你是学理科的,还会修表,又喜欢文艺,那你要不要试试做微雕?结果我一下就爱上微雕了。”

▲  王天明作品:《经典壶型20例》之一

虽然有绘画、书法的基础,一直以来又有从事文艺创作的经验,但是微雕毕竟是一门要求极高集中华文化精粹于一体的技艺。为了创作出一件成功的微雕作品,他先是练习刻蝇头小楷,后来又发展到芝麻粒大小的字,就这样前前后后足足练了三四年的时间。

▲  王天明作品:珍珠微雕《奔马》

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上一层楼,他经篆刻家苏东河引荐,慕名前去拜访山东著名的微雕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杨瑞生先生。

“那时杨老师已快80岁了,他自己因为青光眼已经不刻微雕了,也不愿收学生。见我态度十分诚恳,他说就是一个字‘’。”对于这一字之答,苏先生很是不平,但是王天明心中却暗喜不已,觉得自己得了真传。

▲  王天明作品:《经典壶型20例》之一

“杨老师让我练就说明我的功夫还不到家,实践出真知,到后来我发现除了手法上要练,还需要内心的修炼,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虽然杨老师只教授了他一个字,但是在王天明的心里,杨老师已然成为了他的“一字之师”。

得杨老师的“一字真传”之后,王天明把工作之余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创作上。书法范例,绘画佳作,典籍名文,他全都博闻强记,勤写苦练。

为了创作出满意的作品,他牺牲了个人时间,不看电视,不逛街,极少人情往来,甘于寂寞,闭门创作。每当夜深人静,万家灯火皆熄之时,他却常常独自守着一盏台灯,创作到凌晨两三点。

▲  王天明在创作

在骨片或玉石上创作时,一刀刻下去,擦出的粉末就超过了字画的面积,刀尖落下根本就看不到笔画线条,他只能凭借无数次的重复得来的直觉,通过刀尖游走在材料上的细微反作用力感知深浅,判断下一次落刀的位置和力度。

常年的技艺磨练让王天明的微雕技艺进步飞速,丰富的文化艺术积累让他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30多年的时间里,他创作了一件又一件惊艳世人的微雕作品。

▲  王天明作品:《经典壶型20例》之一

从得用100倍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发雕作品,再到一套六件共重仅2.6克的《三绝酒具》,他将文学、书法、微画、微雕、微刻集于一体,让微雕从此有了新的定义!

▲  王天明作品:发丝微雕

上刻“和平统一,天下为公”,天明刻及红印章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