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故纸堆里,生发出的锦绣繁华

21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02-27

或许是因为继承了父亲的学者儒雅,又或许是因为从小在书香纸堆中长大的缘故,耿学知对于文学艺术有着一种近乎直觉的感知能力与创作能力。平时只要一闲下来,他就会守着几张碑拓或是手捧一古籍孤本,顺着那些字画的横勾撇捺和字句之间的起承转折,钩沉追溯艺术的起源。

▲  耿学知在创作锦灰堆作品

或许是因为继承了父亲的学者儒雅,又或许是因为从小在书香纸堆中长大的缘故,耿学知对于文学艺术有着一种近乎直觉的感知能力与创作能力。平时只要一闲下来,他就会守着几张碑拓或是手捧一古籍孤本,顺着那些字画的横勾撇捺和字句之间的起承转折,钩沉追溯艺术的起源。

那是黄昏或者是清早晨光微熹时分,屋中纱幔随风轻扬,兰花昂扬轻吐芬芳,书桌上,香炉里的几丝烟雾正徐徐袅袅散入空气中。

书桌下,是一堆陈旧泛黄的零落纸张,上面或是秀美的楷书、或是行云流水的行草、或是轻抹重涂的山水、或是工笔细描的花鸟美人图,纸张边角卷曲,兼有烧焦破碎痕迹。

尘埃低落,清风四起,那些细小的碎片似要随风缭绕升腾而起,却又依旧匍匐囿于纸端。

定睛一看,哪有什么烧焦破碎的纸片,分明是一纸的飞白墨迹,晃了人眼。

这是故纸堆中生发出的锦绣繁华,也是千年时光缝隙里蜿蜒攀附的艺术奇葩,它就是“锦灰堆”。

这是一门属于文人雅士的艺术,它缘起于何时现在已难以考究。

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用剩余笔墨涂抹几笔的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

那文人雅士的纸篓就算打翻了,也是墨香四溢诗情满地。

这些纸上虽然杂物件件呈现出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但是给人以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怪不得有人誉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

不过相较于它的起源,历经了千年时光的磨砺与成全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锦灰堆的现状。

从书法绘画到石章篆刻,从碑帖拓本到扇面信札,一纸之上,或绘或描,丹青层叠。看似杂乱无章,每一处却又自然衔接,相互呼应。耿学知用了近30年的时候,才做到了这一步。

从16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国画和书法,到2004年的时候正式涉足锦灰堆,耿学知用了15年的时间练习基本功。耳濡目染,勤学苦练,十几年的沉淀方得父亲的一句肯定。

其父耿玉洲,著名书法家、画家,锦灰堆第三代传人。毕业于中国美院花鸟专业,曾师从陆抑非、卢坤峰、叶尚青、朱颖人、闵学林等名家。1999年拜画家宋翼青为师学习“锦灰堆”得到先生真传,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锦灰堆”艺术第一位传人。

2004年,基本功打扎实的耿学知,开始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锦灰堆的绘制。

因为锦灰堆本身的独特性,决定了绘制锦灰堆的不易。创作锦灰堆需要掌握诗书画印多个方面,因此难度极大。

它要求画家必须全能全才,既要精通山水、人物、花鸟等多种题材的工笔、写意画法,也要会模仿草、隶、篆、印刷等各家书体,篆刻各类印章,更要对诗文、古籍、骨器等古物品的年代、出处有所研究。

集百工于一纸,绘上下千年笔墨。

打了15年的基本功之后,耿学知又用了14年的时间不断突破成就自我。

以往的锦灰堆作品样式拘泥,画中的内容缺少些关联性,取名也大多离不开《锦灰堆小品》、《锦灰堆立轴》两类。于是耿学知在透彻领悟了锦灰堆的艺术延伸性后,将作品赋予一定的中心主题,寻找相关资料再加以丰富,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饱满且有看头。

自古以来锦灰堆便被打上了“高冷”的标签,如何让这门艺术走进大众,成了耿学知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在继承的同时不断创新尝试,大胆改变锦灰堆传统的配色及构图方式,融入蓝印花布等民间文化元素,让这门“高冷”艺术更接地气。

同时,他还创新样式,创作了一系列的青花瓷瓶构图画法,旨在一张瓷瓶形状的宣纸上,变换色彩搭配和构图方式,再将锦灰堆画法融入其中,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青花瓷状锦灰堆,宛如一支青花瓷瓶立在眼前。

在创作作品《天下第一村“周村”》的时候,他更是创造性地将关于周村古商城的文献资料、邮票、老照片等,各种与周村古大街有关的老物件,用锦灰堆的残美表现出来,把周村古商城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2011年在周村图书馆的非遗作品展出会上,这幅作品上画的清代大龙邮票,硬是被前来参展的民众抠掉了颜色,“他们都不相信这是画上去的!”。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