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做粉丝也能出书?这个传承人不简单

28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03-12

做粉丝也能出书?这不是跨界作秀,这是功夫到家水到渠成的经验积累。

做粉丝也能出书?

这不是跨界作秀,这是功夫到家水到渠成的经验积累。

我曾看过郭兰堂所著《龙口粉丝生产与研究日志》一书的目录,里面洋洋洒洒写就了100多页,全部都是关于粉丝的内容,从龙口粉丝生产工艺、配方到各种粉丝生产新技术内部资料汇编。从里到外,每一个字眼每一处标点符号,都与粉丝有关!

▲ 郭兰堂著《龙口粉丝生产与研究日志》签售会海报

这是一个有着近50年行业经验,传承了5代人技艺精髓的集大成者的倾囊相授。

『壹』

“春季桃花开,秋季收豆积”,每到春秋两季,招远大地上到处晶莹雪白,千丝万缕,如白练飞瀑,似银河流淌。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龙口粉丝”。

▲ 洁白的粉丝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雪白无瑕。

每年的春秋两季,正是制作粉丝的好时机。这是一门靠天吃饭的手艺。

据《招远市龙口粉丝志》记载,龙口粉丝生产始于宋,普及于明清,兴盛于清末民初。

甘甜清冽的水质,温润清洁的空气,和煦充足的阳光,为龙口粉丝的制作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也成就了丝条均匀、纯净光亮、久煮不糊的龙口粉丝。

『贰』

龙口粉丝的加工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复杂。龙口粉丝的质量受各种因素影响,气候、温度、水质、甚至晾晒时的风力都会影响到粉丝的质量,因此粉匠的经验非常重要。

▲ 工人们在晾晒刚制作好的粉丝

做粉丝,非有丰富经验者莫能为。因此过去开粉坊的人家一般都要专请粉匠师傅,而粉匠师傅又以招远籍最多。

▲粉丝的加工技术相当复杂,俗称之为“浆里来,水里去”。

精挑细选出的绿豆,粒粒饱满圆润,在容器中加温浸泡20多个小时之后,经过选豆、烫豆、捞豆、磨豆、过大箩、过小箩、兑浆、抖粉团、采芡、打糊、和面、漏粉、拉粉、洗粉、晒粉和收粉等十几道工序之后,最终从一粒粒饱满的绿豆化作一缕缕晶莹剔透的粉丝。

『叁』

与粉丝打了快50年交道的郭兰堂,在招远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在烟台、山东甚至在全国,作为国家级龙口粉丝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郭兰堂也早已随着龙口粉丝在全国声名远播。

▲ 国家级龙口粉丝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兰堂

在郭兰堂的家族中,往上数5代,都是当地有名的粉匠,那一手制作粉丝的绝活,更是让同行艳羡不已。而身为龙口粉丝的第6代传承人,郭兰堂则是大胆革新,摒弃了老一辈一直延续至上世纪80年代初,做粉丝靠牲畜拉平石磨、人工打瓢、漏粉的这套原始方法。

“龙口粉丝传到了今天

能不能继续传承下来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创新!”

“如果传到我这里以后,我不创新发展,那么这个核心技术到了这一辈就消失了。但是如果在工艺原理的基础上,能够创新发展也就是承,那么这个技艺永久的不会失传。”

在郭兰堂的带领下,如今,龙口粉丝所有的工艺流程都实现了标准化,在流水线上一气呵成,但手工技艺的温度却并没有因机械的使用而消失。

『肆』

作为粉丝行业的元老级人物,郭兰堂将半生心力都放在了做粉丝上。从1978年初入招远金岭人民公社农场粉丝加工厂工作,成了一名半工半农的产业工人开始,他便坚持写“粉丝日记”,只为加深对粉丝手工制作的了解和认识。

▲ 《龙口粉丝生产与研究日志》签售会现场

转眼40年过去了,郭兰堂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今天的粉丝行业泰斗,而他的“粉丝日记”也早已写就了厚厚的一大摞。

“粉丝制作过程,从祖辈到现在

都靠人的悟性和体会

它是一门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学问

我记日记也是希望有一天

能将这些技术环节和要素

形成文字和数据传承下去,不至于断代。”

▲ 《龙口粉丝生产与研究日志》签售会现场

如今,郭兰堂已经将自己的日记整理出版,命名为《龙口粉丝生产与研究日志》,这本厚重的多达25余万字的书,不仅是郭兰堂从事粉丝行业40年来的心路历程,更是数代粉匠们经验积淀下的智慧结晶!

龙口粉丝 · 丝丝用心

朴素,但有力量。

这就是龙口粉丝的传承之道。

扫描二维码,立即购买中国好粉丝!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