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塘栖古镇

1146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07-04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

塘栖镇


       塘栖镇(tángxī),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历史沿革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



       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塘栖名吃


细沙羊尾


       系塘栖一带传统之名菜,因其形似羊尾而得名。色泽金黄,体形丰腴,脆中带软,郁香鲜甜,为酒席常备之佳肴。制作以猪板油,细沙为主料,先将板油外膜剥除,用刀批薄,切成长方片;再摊平板油,中间放一条小手指粗的细沙,卷成长方条形,切成小段,用手一只只搓圆,另取鸡蛋清,放入汤盆内用筷打至现出雪白细泡沫后,加上干淀粉,拌匀,成泡糊状。然后,将细沙圆球放入蛋糊中,再把沾满蛋糊的圆球一只只取出,投入旺火油锅内,边投边用筷拨转,待色呈浅黄、体胖、结亮后捞出待凉,继续加温油锅,待烧至七成熟时.将捞出的细纱圆球再次投入锅里,不断上下翻动,炸成金黄色,壳脆捞起,装盆,撒上白糖,即成。


粢毛肉圆



       塘栖名菜之一,是历来塘栖人正月里待客人、办酒席必不可少的一道传统菜。其肉质柔软,鲜美可口,糯米,色润透明如珠,既可作菜肴,又可当点心,糯而不腻,老幼咸宜。制作以鲜肉、糯米为主,先将四与一之比的精肉与肥肉斩成肉茸,再把糯米淘净,用温水浸泡3小时,后捞出、沥干,取一半上笼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饭和肉茸、味精、精盐、葱、姜末、酒、湿淀粉,加少许水,一起调匀,用手握成比乒乓球略大的肉圆子,逐个放入盛有糯米的筛子内滚动,使其表面全部沾满糯米,然后,整齐地放入蒸笼里,在沸水锅上蒸十余分钟,待糯米蒸熟并如珍珠样一粒粒竖起后,取出装盆即成。

米塑


       塘栖独有的民俗工艺,以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种色彩精制成人物、龙凤、花鸟、走兽等工艺品。


板鸭



       又名塘栖熏鸭,是塘栖镇的著名特产,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制作历史。此品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工艺严格。须用饲养期九十天左右、重约四斤的苏种活鸭。这种鸭,肉嫩骨脆,是加工熏鸭的上乘原料。制作时,经宰杀、开膛、浸泡、擦盐、整形、上撑、熏烤、清煮、散热、拆撑、擦油等十多道工序,整个加工过程除用适量食盐外,不添加任何作料,突出了成品的清香鲜美特点。制作工艺:取内脏要在肛门上方开口,口大不到一寸;再将白条鸭入90OC热水内浸半分钟,上挂沥干后擦盐,鸭腹内则撒盐少量;腌好的鸭坯要进行整形,先用手掌揿压鸭的胸、侧、背,再将两腿骨向两侧扳折,内用圆木条撑开,把翅膀、鸭头分别固定;然后用见烟不见火的木屑烟熏烤30分钟,再入清水锅中烧煮30分钟,最后再菜热、拆撑、擦油,即成。


汇昌粽



       是一种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出自于塘栖的“百年汇昌”号,故名。汇昌粽区别于嘉兴粽与湖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主要特点是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除了包扎方式以外,汇昌粽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要求时间特别长,强调“千滚不如一闷”。


百年建筑


古迹建筑


       塘栖名胜古迹遍布,依景称"栖溪二十四景"。迄今尚存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水南娘娘庙等,还有横亘古运河的七孔长桥--广济桥。十里梅海之超山,是著名的省级旅游风景点,这些独特的古迹遗址赋予了塘栖这座江南古镇无限的魅力。



       塘栖的古建筑颇具特色,深宅大院皆高筑封火墙,隐于弄内,引升出一条又一条的陪弄,据说旧时全镇共有弄堂七十二条半。塘栖又是标准的水乡,处处是河,镇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檐里面,俗称“过街楼”。为方便那些从水路而来的客商们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还都建有一长溜美人靠(塘栖人称这为“米床”)。那一条条河道一条条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桥相连,全镇共有石桥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连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桥上,都十分讲究地搭有桥棚,使得来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晒不到日头。这廊檐街之广、之盛,在江南水乡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个江南。有俗语称:“跑过三关六码头,不及塘栖廊檐头”。怪不得,连丰子恺先生家乡桐乡石门的一句歇后语都以塘栖的廊檐街为内容,叫做“塘栖街上落雨—轮(淋)不着”。



塘栖山明水秀,名胜古迹较多,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美丽的诱人景色。旧时,曾有栖溪十六景之说分别为:

       芳杜菱歌、厂阴渔火、长桥月色、溪口风帆、永明晚钟、清流高阁、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晓、超颠远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霁、西浦斜阳、横潭渔火。文人雅士们纷纷为这些景色呤诗咏句,为那些景点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诸如“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之类的佳句。


百年汇昌


       百年汇昌,原名“汇昌”南北货栈,创始于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批零兼营、拥有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个作坊,除经销蜡烛外,还经营蜜饯、茶食、炒货、南北果品、海产品等二百多种商品。传统产品有:青梅、白梅、糖藕、樱脯、糖佛手、甜青果、蜜香元、红绿丝、麻酥糖、水桃酥、云片糕、松子糖、寸金糖、藕粉、彩蛋、龙凤花烛等百余种。



       清道光年间(1782年—1850年),所产蜜饯、蜡烛被道光皇帝选为贡品;到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已经成为清朝内务府(故宫)的“指定供货商” 1929年首届“西湖博览会”上,“汇昌”的桂花姜等蜜饯产品获得最高奖(特等奖)。在塘栖的民谚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详细描写特产的话“汇昌蜜饯、复昌糖,糕饼茶食李恒昌,零零碎碎跑华昌。”体现了百年汇昌在杭州蜜饯中的独特地位。到抗战胜利后,汇昌已拥有18000元资金、近百名职工、94间栈房、上千余只货缸(篱),发展成为食品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商号。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汇昌的注册资本达1.5亿元。1930年代,“汇昌”开始使用玻璃柜台、日光灯照明、使用玻璃瓶包装的蜜饯。

       民国时期,著名金石大师吴昌硕、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来到“汇昌”探访好友——汇昌掌门陈继明先生,品尝蜜饯;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汇昌的发展成为一家拥有18000银元资金、近百名职工、94间栈房、上千余只货缸的大商号,拥有蜡烛、蜜饯、茶食、藕粉四个生产作坊。 百年汇昌被杭州市政府办公厅命名为首批“杭州老字号”、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命名为“浙江老字号”。杭州市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


姚致和堂


       位于北小河街的致和堂弄内,创办于明末清初,五开间门。致和堂之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写。柜台悬挂着:“修合无人见,诚信有无知。丹丸无认识,出门不退换。”的店规。大厅走廊挂有“博世济民”的金底花匾。两桩抱联:“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世间百年旧家无非积德。”是清代塘栖人兵部侍郎夏同善所书。堂内有清代浙江巡抚彭玉麟所书“真实不虚”一匾。  

       塘栖姚氏祖籍浙江余姚,家传秘方,所制神效痧气丸(紫金锭)名闻天下,痧药“宛似紫金,尤称神效。远近商贾以及海外,无不珍佩于身,为栖水著名之品。”(《光绪唐栖志》)嘉庆道光年间时,浙西水灾,疫后姚致和堂所制痧药救人无数。连清朝的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宝鋆舟过塘栖时,也连连感叹道:“买姚致和痧气等药,货此非止一家,不知谁为真伪也。”(《文靖公诗钞》卷二)近代以后,致和堂到上海市开设分号,并在广告纸上刊明:“自造真正塘栖痧药”。民国年间名绅劳少麟从北平返里时,为了表彰其母姚氏(致和堂之女),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书写了“诵芬传世”一匾,后被悬挂在致和堂药店的大堂之内。


劳鼎昌


       全称是“鼎昌绸缎呢绒冬夏布匹抄庄”,创办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月。座落于市东街葡萄湾斜对面。座东朝西,二楼二底,砖墙结构,西式门面,水泥地坪,为当时塘栖镇上唯一的新式店铺。鼎昌绸布庄专营棉麻布匹、绸缎、纱罗、呢绒,批零兼营,货源充沛。柜台尽头,立有“经纶是裕,真不二价”二块黑底金字招牌。商品大多直接从沪、苏、杭、绍、湖等产区进货,广销于临平、瓶窑、德清、上柏、东塘、丁河等地。鼎昌绸布庄开张时资金4万元,从业人员20余人。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一分为二,开设了“鼎昌”与“荣兴”二家绸布店。


翁长春


       始创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创始人为翁恒芬、翁友生两弟兄。药店原设塘栖市西街吴家桥北面,座西朝东,三开门面。中为客堂,挂有“横联”:“精制门市饮片,拣选地道药材,杜煎虎鹿诸胶,沙层花露胶骨”。两侧为中药饮片柜和丸散胶丹柜。翁长春前店后场,专制中成药。后设工场10余间及草药圃半亩。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时有资金7000万元,还在东塘设有一家分店。


广泰丰


       在水北街。塘栖张氏业米已久,张棠轩在西石塘开办米行,规模尚大。民国七年(1918年),张克昌购36匹柴油机 1台,在水北街创设张泰丰舂米坊,专营碾糙米出白加工业务,是杭县第一家粮食加工场。后改称“广泰丰”,开设三间门面的米行。抗战胜利之后,更名为“广泰丰德记”,俗称“德泰丰米厂”,资金6000万。1951年,被政府接收,改为“杭县第一稻谷加工厂”。1962年,更名为“塘栖碾米厂”。 


大纶丝厂


       位于里仁桥西北的大运河畔,开设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是当时浙江省最早的三个工业企业之一。创办人湖州庞元济、杭州丁丙合资白银8万两开办“大纶制丝厂”,有进口意式缫丝机208台,自置发电机组发电,民国12年,增至486台,所产9至11条份的细厂丝驰名欧美。该厂利用塘栖本地盛产的土种三眠蚕,缫制出纤度细匀,捃至十一条分的细厂丝,商标名为“仙鹤牌”,并以“金、银、红、蓝”四种颜色的商标来区别厂丝的等级。“仙鹤牌”厂丝深受国外客商欢迎。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