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古镇
名称由来
慈城,建城于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期,为越王勾践筑,城址在慈城西南王家坝。史称“句余”、“句章”。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采访使齐瀚向朝廷奏请,划越州东部的区域另设明州(宁波),而明州下面原句章故地置为一县。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龄的孙子房琯为首任县令。房县令踏遍句章的山山水水,选择九龙戏珠的今慈城之地,作为风水宝地迁建县治。登上慈城城北的浮碧山,当他眺望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董孝子祠时,不禁为董黯(汉代名儒董仲舒六世孙)“汲水奉母”的事迹所感动,就把县名句章改为“慈溪”。而后人们习惯把慈溪县城简称为“慈城”。
尽管“慈城”的称谓出现在宋元文人的笔下,明清史志的记载,但官方还是把慈城称为“慈溪”、“县城”、“邑城”、“县治”。慈溪四乡百姓称慈城为“慈溪”、“城里”、“城里厢”。而外县人称慈城为“慈溪”、“慈溪县城”、“慈溪县治”“慈溪城”。到了民国时慈城曾分为孝东、孝西两镇,后合二为一,称之为“孝中镇”。
作为县治的慈城,是慈溪县的心脏。从公元738年至1954年,历经风雨1200多年。还产生了许多诸如“慈水”、“溪上”、“孝溪”、“孝水”、“三孝乡”等别称和俗称。
1954年的10月慈溪县治迁址三北浒山,作为原慈溪县城的慈城,改称为“慈溪镇”,后又改为“慈城镇”,一直使用至今。
主要景点
慈城古县城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县城,享有“江南第一古县城”的美誉,面积约2.17平方公里。古县城内保留有唐代的街巷格局,存有大量的书院、藏书楼、药铺、庙宇、官宦宅地、陌巷民居和考棚、孔庙、县衙等传统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慈城古县衙
清光绪年间县志记载:慈城县衙创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是第一任知县房管所建,延续至1954年,有1200余年的历史,初建在浮碧山上,在历史上曾经两次遭遇火灾,现存的县衙是按照光绪年间《慈奚谷县志》上详图重建的。
县衙坐北朝南,占地4万多平方米,中路主体建筑包括大门、仪门、六部房、大堂、川堂、二堂、清清堂等;东路为县丞署建筑群,整组建筑气势宏伟,形制严格。在仪门和大堂间的甬道山耸里着一块石碑,前为“公生明”后为“廉生威”。 仪门和大堂间的大院分别是东西科房。东科房为户房、钱科、粮科,西科房则是吏、礼、兵、刑、工五房。慈城县衙最珍贵的是一段唐代的砖砌甬道,这些一千多年前的砖头,呈深灰色、方形、只一指宽,一层层排列整齐,堆积起一条倾斜的1米宽的狭长甬道,是盛唐时期县衙门大堂的遗迹。
孔庙
孔庙坐落在慈城竺巷东路55号,基地18亩五分九厘,南至竺巷东路、北至太阳殿路、东至绿化地带及电影院、西至民居,四周均有红色高墙外留滴水约2尺余。
城隍庙
位于慈城县衙西侧,建自唐代立县之初,宋咸淳四年(1268年)重建,历朝累有修葺。清同治九年(1870年),邑人冯本怀募捐修建,后毁。现重建的城隍庙建筑属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
慈城城隍庙座北朝南,是中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殿宇戏台层层叠进,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官署建筑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
清道观
位于慈城东门外塔山之上,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是道教敬神祀仙,道士修炼养性,以及进行各种有关活动的场所,唐宋两代是中国道教史上的鼎盛时期,与慈城清道观的命运结合。元以后,历经毁坏、重修和扩建,到民国时期,清道观槐荫夹道,松皇满亭,依山建筑共有七层,阁、厅、殿分布其中,各式塑像不可胜记,尤以巨钟而闻远近,该建筑于文革期间拆毁,现正重建。
甲第世家
甲第世家即钱宅之别称,坐落于宁波市慈 城镇 金家 井巷内。东与福字门关接邻,西约100米出巷口即民权路,北达尚志路,由于曾遭人灾,现仅存东向部分约1600平方米的建筑。
据《慈溪县志》记载,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嘉靖进士钱照之住宅。平面布纵长方形,硬山造前后二厅,建筑面积422余平方米,前厅五间,通面宽17.35米,用六架梁,梁柱粗壮,截面呈椭形,脊瓜柱和童柱裙瓣呈圆舌形,柱料卷杀,前后檐柱,小株角形,施平身科一斗三升或一斗六升,明间四攒,次间二攒,塑斗作为靴斛,为典型的明代建筑。
钱照嘉靖七年中举,十一年中进士,官至佥事,后来他的下代又数人登第,因被称为“甲第世家”。原台门内曾立有文徵明题的“甲第世家”匾一方(文革间被毁〕。
该宅座北面南,平面布局和建筑特点都具有浙东明代居民建筑的特点,是宁波市保存较完整的组建筑群,也是研究明代晚期信宅建筑的典型。
福字门头
该宅原为明嘉靖间布政史冯叔吉故居的一部分,后因冯氏后裔衰落,卖给应氏,改建院落,大门东侧,为衣架锦式屏门二扇,牌科式;二门的照壁在南端,有一砖刻大“福”字,故称“福字门头”。 前厅为五开间,通阔18.8米时浮9.9米,明间为为抬梁式,平梁上支蜀柱,前中柱金檩下的童柱下端为舌形,而前后上金檩下的童柱为方形,后金柱前名柱头皆施十字科,前檐柱为小八角,下为方形腰沿柱基,其余柱其皆为扁珠形,柱头卷杀,梁袱间隙用芦苇为心,谷壳拌泥抹灰,硬山屋顶,明间后方两檐柱旁砌八字形墙,上端斗砖雕做出斗拱,后墙中间辟有主架锦式门。朝北一面有门楣题额上款书“乙丑冬月”中题“泽流思顺”下款书“陈鸣宝题”。
后进为一“三合院”,有左右厢房,皆为楼屋,经教证,前厅具明代建筑之特点和风貌,后楼建筑为清初其之风貌,迄今保存尚完整。
冯岳彩绘台门
大门之正南分为三开间照壁,也称影墙。石砌须弥座,上刻卷草、凤凰、牡丹。墙体由砖砌成,上部砖雕,顶端砌出中间高,两侧低约65厘米。通高约4米,原约40厘米。全壁分三开间,一明间宽3.4米,北距台门4.9米。二次间略斜,平面各八字形。全壁长7米。 瓦当圆开,有龙葵花等纹饰。以两柱将明间与次间分隔,檐下有平身科,明间四朵,次间两朵,柱头有柱头科,背为一斗三井。座斗下为伏远瓣,无出跳。
实勘在照壁之正北有台门,尚残存数间。上部留芦芯、泥沫的墙体,珠式立柱。西方中厅与厅前为天井,在左右之隔墙,其中朝里一侧上端原来也有精细的砖雕,都已砸去。右边的天井又有一堵墙,左右两端有一道拱门,这墙将天井分为南北两段,天井中有一口古井。东厅为高平屋,硬山式的两开间,宋架结构类似布政房东大厅,此东厅,前有廊,西边门前开六扇柱子门,进六往东有门可以进入中间。东门前部下有栏墙,上面开柱子门四扇,地面为石板。东间有地板铺地,柱础全部是珠形。西间天花板上油漆花卉至今还没有褪色。
贞节坊
贞节坊是明万历时翰林冯有经为其母刘氏所立,坊单开间,用高浮雕、透雕工艺手法,层次分明,艺术性较强。
《金川世家神像考》(蔡继承著、蔡圳译) 运用社会学、艺术学、民俗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研究手段推断,位于宁波城北傅家山遗址北侧的慈城镇八字村石神桥村的一尊石刻像为慈城(慈溪)冯氏祖先——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的二十八宿将之一的大树将军冯异,是道教二十八宿之一的冯异箕水豹神像,建造年代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名优特产
慈城年糕
慈城年糕是有优质梗米制成的糕点,是宁波市传统的名优特产品。慈城年糕生产历史悠久,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伍子胥在慈城作战。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慈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慈城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慈城年糕洁白如玉,光滑润口,大小一致,煮而不糊,以质优而闻名。特别是慈城有许多名牌年糕,如“塔牌”年糕、“冯恒大”年糕、“义茂”年糕、“如意牌”年糕等。产品远销香港、新加坡、台湾、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深受国外宁波帮的喜爱,常年销量在700吨以上。
云湖竹笋
产自慈城镇云湖水库一带的竹山上,笋味鲜美,笋质嫩白色,组织幼嫩,味道鲜美。富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营养丰富。一年四季均可产笋,春有春笋,夏秋有鞭笋,冬有冬笋,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特产。
匠心好物
-
KS十字绣成品奋斗
¥ 528.00 -
周氏豆画
¥ 5600.00 -
九龙鼻烟壶
¥ 36000.00 -
双玺陶瓷杯系列
¥ 5288.00 -
周氏豆画——五谷粮画
¥ 20000.00 -
同盛永舌尖上的中国章丘铁锅手工锻打无涂层炒菜锅不粘锅圆底轻音
¥ 399.00 -
晓阳春崂山红茶2020新茶青岛蜜香红茶茶叶原产地礼盒装250g
¥ 158.00 -
中华齐笔——红木花牛角毛笔套笔
¥ 5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