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阴平毛笔

1291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07-20

看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手艺人,要看他的手。

不管是拜师还是自学,

得用上几年时间

磨出一手老茧,

这手艺才算学成。

再练上几年,

老茧磨厚了,

这手艺才算学精。

       水泡的、火烤的、刀磨的、绳勒的老茧子,切伤的、划伤的、磕伤的各种疤痕。

       一个手艺人的手上,多多少少都会留下各种或新或旧、或大或小、形状不一的老茧和伤疤。

       这些都是他们手艺的见证,也是无声的勋章。

       每一位手艺人,都是一种技艺的浓缩。他们穷尽年少、青春,将自己的精力、最好的年华,都交给了自己的手艺。

       这样的人,如何能不让人心生敬意。

       在枣庄市峄城区的一个毛笔厂里,就有这样一群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手艺的人。

       据当地人介绍,峄城阴平毛笔的制作技艺起源于阴平东汉时期,从隋唐、宋元历代传承,至今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了,不过多是以小作坊生产为主,到现在还会这门手艺的人,多在阴平毛笔厂里

▲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阴平毛笔制作技艺

       5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我们来到了位于峄城区的阴平毛笔厂,来看看这个让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启功、韩美林、沈鹏、华君武等书法大家不辞辛苦前往考察,让常香玉、蓝天野这般的艺术泰斗不吝笔墨现场题词,更让数十位手艺人甘愿将自己的青春韶华奉献出去的毛笔厂,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阴平毛笔厂中的“车间”

       上午的阳光很好,一排红瓦房静静地伫立在太阳下,一切都显得安逸又闲适,就像是寻常县城里一个很普通的上午。花儿静静开,虫儿草中鸣。

       这和我们想象的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似乎有些出入,难道是走错地方了?

       在阴平毛笔制作技艺第10代传承人刘琦的指引下,我们带着些微疑惑迈进了那排红瓦房里。

       门里门外,俨然就是两个世界。

       屋内靠门的角落里,石花菜正在小灶上咕咚咕咚地冒着热气,“这是用来熬胶的,到时候笔头和笔杆要用这个胶来粘起来”。

▲被毛笔“包围”手艺人们

       屋里十几个工人,正各自坐在小马扎上,低头忙活着自己手上的活。

       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拿着竹子笔杆的,是在修整笔杆,好让笔头放进笔杆;

       用小竹片顺深棕色短马毛的,是在齐整笔头,去除杂毛;

       守着一碗煮好的黏黏糊的石花菜的,便是在将笔头粘进笔杆中的了。

       相较于屋外的闲逸,屋内则显得更有节奏感。

       不大的屋子里,一眼就能望进角落。一群年龄最小在40岁左右,最大的已经60多岁的手艺人,各自守在自己的工作台前,专注于自己眼前的活计。

       一张张小马扎,串联成了一道道工序,阴平毛笔制作技艺的108道工序,俨然成了他们指间“弹奏的乐谱”。

▲正在制作和等待包装的毛笔

       或安逸的眼神、或紧皱的眉头、或抿住的嘴角,每个人的表情都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便是那专注的目光,和一双双布满老茧和新旧伤疤的双手。

    “我在这儿已经做了20多年了,也没别的,就是喜欢这个”,一位给笔头梳着杂毛的大姐,手上边有条不紊地忙活着,边抬头说道。

       另一位大姐听了,忙在旁边附和道,“我也干了20多年了,我一天能做百儿八十支笔呢”。

       笑意自她们的嘴角溢出,在不大的屋子里激荡出一圈高低不一的笑声,似乎连阳光,都变得更加温暖。

请君凝气运笔,染就两三纸墨色时,

不要忘记那一双双布满老茧伤痕的手。

惜取手中笔,不负手艺人。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