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匠服务热线 18906408328

五莲“割花”:千针万线承载民间技艺

34 人气 0 收藏 发布:2018-11-22

"割花",又名"割绣"、"割绒纳绣",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五莲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术品,广泛流传于五莲县及周边地区,现已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割花,五莲当地俗称“割花子”,又名“割绣”、“割绒纳绣”,源于明末清初,可以算作刺绣艺术的分支。传统的割花作品通常是割花鞋垫。割花鞋垫图样美观大方,有龙凤呈祥、福寿双全、花鸟鱼虫等,富含寓意。每当姑娘出嫁时,总会亲手缝制几双鞋垫送给新郎,以及公公婆婆、爷爷奶奶,讨得一家人的喜爱。
  因为五莲割花手工精巧,所以割花工艺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看“割花”可知是否心灵手巧
  “割花艺术刚诞生时,主要是用来制作花鞋的鞋头,因为割花结实耐磨,可以保护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割花主要用来纳制割花鞋垫。因此,五莲一带甚至整个山东地区,就有了“割双鞋垫送情郎”的说法。而现在,割花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艺术形式,除了鞋垫,装饰品的小屏风、艺术画也流行起来。
  五莲地属北方山区,农活沉重,冬季严寒,而割花鞋垫结实耐用,又保暖舒适且易吸汗养脚,成为五莲人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媒妁之言的年代,媒人说媒,经常在怀里揣一双姑娘缝制的割花鞋垫,到了男方家里,只要先把鞋垫拿出来展示一番,男方家就能在做工上看出姑娘是否心灵手巧。
  在五莲民俗中,刚过门的新娘必须向公婆,甚至包括叔婶姑姨等长辈以及兄弟姐妹等同辈,奉上一双亲手纳绣的割花鞋垫,以示尊重和友好,同时也展示自己的贤惠。“1983年我结婚的时候,给婆家人带了20多双鞋垫。”阎秀荣说,“但是现在几乎看不到这样的风俗了。”
  在过去,割花鞋垫往往被垫在脚下。“现在哪里会舍得?捧在手里欣赏都来不及。”  阎秀荣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留学海外的年轻人经常找她购买割花艺术品,他们将割花鞋垫当成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送给自己的教授或同学。
一双鞋垫要绣五六万针
  受奶奶与母亲的熏染,不到10岁时阎秀荣就拿起了针线,学起了割花艺术。她心灵手巧,悟性好,做的割花也比其他姑娘好。“年轻的时候因为有工作,割花仅仅是一项爱好而已。”2004,阎秀荣从五莲化工厂退休之后,开始对割花痴迷,天天“针线笸箩不离身,戴上花镜就穿针”。
  阎秀荣做割花,基本延续了传统的制作手法。首先制作的是被老人成为“褙子”的材料。“褙子”的制作很简单,阎秀荣介绍说:“把5层布料用熬制的玉米糊平铺叠粘起来,晒干之后就可以用了。”第二步是剪样:按照脚的大小和形状剪“褙子”。不过,刚剪下来的“褙子”不能直接使用,还需用布条沿着“褙子”的边蘸着玉米糊裱起来。接下来就是画图案,将收集来的图案样式垫着复写纸,描画到“褙子”上。然后,再将两块“褙子”对放,中间夹上废旧布料和纱网,用线将两块“褙子”固定到一起。阎秀荣说,以前两块“褙子”中间夹的是玉米皮或麻袋皮,“现在农村还有不少人这么弄,中间夹得越多,绣好割开后的绒毛就越长,垫在脚底就越舒服,吸汗、暖和。”
  最后是最耗时的一道工序—绣花:按照画好的样子绣制图案,每双鞋垫多的要绣五六万针。图案绣好后,就是割绒了,“用锋利一点的刀片把纳好的鞋垫从中间割开”,就可以得到两只完全对称的同一花色的割花作品。割开后的棉线形成了“绒”,凸起的棉线对脚底有很好的按摩作用,走起路来十分舒服,而且经久耐用。
  阎秀荣的割花作品多种多样,记者从她家挂的一个大相框里看到,鞋垫的图案不仅有传统的福禄寿喜、春夏秋冬、龙凤呈祥、花开富贵,还有她创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QQ企鹅、奥运福娃等图案。
  因为阎秀荣的割花做得好,又有代表性,20116月阎秀荣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29,阎秀荣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奖;2015年山东文化馆、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她的《龙凤呈祥》、《龙井吐金》等5件作品永久收藏,并长期陈列展示,2018年成为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目前,阎秀荣相继创新出割花布鞋、割花布老虎、割花虎头鞋、割花虎头帽系列被当作工艺品推向了旅游市场,远销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10余个国家。201010,在中国首届“非遗”博览会上,6名五莲割花女现场演示了割花的制作工艺流程,吸引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专家评委和观众给予了高度评价。



Copyright©山东聚国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鲁ICP备16041144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鲁网文(2018)9039-046号 查看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