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钩海米是选用青岛崂山沙子口海域特产的一种新鲜立虾(学名鹰爪虾),经过多道手工制作技艺加工而成,因其色泽金黄带红,虾体弯曲似钩状而得名,是著名的“海产八珍之一”。
沙子口地区处于北温带沿海区域,是优质立虾的主产区,自古有“金钩海米之乡”的美誉。沙子口地区沿海各村落的先民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海洋捕捞。明、清时期,海米制作在沙子口海域就已有相当规模。渔民使用木桶贮存,大铁锅蒸煮,用木推摊开晾晒,待至虾皮干透,存在木盆簸萁中,产量大时用扫帚敲打脱皮,产量小时则用手搓揉脱皮。后来,沙子口地区的渔民又使用大灶蒸煮立虾,用竹子编制的竹筐装运存储,把虾摊开铺在芦苇席(当地人称虾席子)上晾晒,待晾干后由两人合作,用麻袋撞击地面或是扫帚敲打脱壳,制出了独具特色的色泽金黄带红,虾体弯曲似钩状“金钩海米”。数百年来,当地渔民不断改进制作技艺,既保持了传统制作技艺的特色,又不断创新,总结出了一整套金钩海米的制作技艺,有较高的独创性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金钩海米制作技艺包括选虾、洗虾(清洗去杂质)、煮虾(焯熟煮透)、晒虾(自然晒干)、脱壳(除壳去皮)、精选分装等多道工序。金钩海米的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际上每道工序中都需要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用心把关。而精准掌握各道工序的火候,制作出优质、地道的“金钩海米”,堪称老师傅的独门绝活。其制作技艺特点是:精选料、急火煮、看火候、自然晒、防太焦、脱壳均匀无毛刺。
由于过量捕捞,立虾资源越来越少,金钩海米加工面临原料贫乏的危机,产量逐年减少。同时,由于这一技艺是手工操作,劳动强度较高,加工过程较为辛苦,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学这项技艺。此外,为了追求产量,一些公司也开始引入脱壳机等现代化机器进行工业化加工生产,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金钩海米制作技艺是当地渔民充分利用地域特色物产,经过上百年不断探索所传承下来的劳作经验和技艺,蕴含着沿海民众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整理和保护好“金钩海米”的制作技艺,对推动海洋经济、研究开发海洋饮食文化以及民俗学、社会学都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