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韩氏面塑历史文化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郯城面塑是由郯城县民间传统的花馍馍,元宵面灯等演变而形成。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面灯也叫面盏,汉族岁时风俗,是用面粉做的各种形式的灯盏,多流行于北方地区。汉族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
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
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载:“正月十五日蒸养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
今郯城农村仍有此俗。面为元宵灯节落灯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谚”。
传承谱系:
第一代孙克英(1910年—1991年)
第二代朱开月(1931年--- )
第三代王先侠(1965年--- )
第四代韩红元(19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