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的原因,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在历史的不同时代呈现出多彩的面貌,正是这些民间艺术记录和保存了“历史的切片”,梳理了社会发展的脉络,像暗夜里的星光,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我们说一段历史,总要试图“还原”当时的生活,而当时的生活之所以能够被我们解读,就是因为民间艺术用它那千姿百态的形式容纳和吸收了当时生活的“千姿百态”,代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面貌。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千姿百态,万种风光。中国的造型艺术肇始于陶,而诞生于7000多年前的黑陶艺术品,尽墨玉之质、焕青铜之光,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磐,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
作为一个民间艺术工作者,我将黑陶艺术作为了毕生追求。为了黑陶艺术能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黑陶艺术传承人,我将自己的追求和梦想,集成了关于黑陶艺术的“学科”,也就是 “黑陶学”。
“黑陶学”分为四大类项:第一项是黑陶的起源与历史文化研究;第二项是黑陶馆的建立,馆藏历代黑陶及考古学术资料;第三项是现代黑陶工艺和艺术的复兴与创新;第四项是艺术作品及艺术创新。
黑陶学之一:关于黑陶的起源与历史文化研究
对于历史的进化与发展,除了文字的记录,主要还是以物质遗存为依据,因为实物遗存的材料、质地、制法及其自身特征可以反映人类制造这些实物的方法和产出过程。
一般而言,不同时期的器物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因此,历史考古学研究的首先是实物遗存,而陶器或残碎的陶片是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最常见的一种实物,那些结构较为复杂的器类往往又是所有遗存中发展变化最快,时段性特点最鲜明的产品。所以在史前考古中,进行时段性与类型学比较研究时,常常从陶器入手。
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制作并使用了陶器,器类单调,胎壁厚薄不匀,制作粗糙,火候低,陶制普遍松软,距今约公元前8000年。
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不论数量还是器类明显多了起来,造型趋向规则圆整,烧成温度明显增高,表明烧制技术比前一时期已有较大进步。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制作已普遍有了陶车工具,先是采用慢轮陶车对手制成型陶器进行修整,后又发明了快轮陶车,出现了轮制陶器。陶器群类比前一时期进一步增多,造型大都较为美观,胎壁厚薄均匀,烧制陶器普遍使用了陶窑,陶器烧成温度较高,质地较坚硬。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陶器的巅峰时期磨光黑陶和日照的龙山文化。
研究龙山文化黑陶,首先要看他的代表作——蛋壳镂空黑陶高柄杯。蛋壳陶被誉为“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磐”,是黑陶中的经典作品。造型有高柄杯、单把杯、双钮杯、喇叭杯、双层杯和竹节杯等,最薄处仅0.3—0.5毫米。从日照出土的陶器来看,三足器、圆足器和平底器都很发达,器类复杂多样,常见有嘴、流、耳、鼻、把等附件,类型有黑陶、红陶、白陶、灰陶。陶色纯净,以素面为主,但也有珍贵的回纹、云纹、弦纹、蓝纹、绳纹、镂空、文字标注等。从制作上来看,原料经过精选淘洗,夹砂陶较多,烧制时温度要求很高,而且在投窑烧制时还使用了匣钵一类固定和维护器具。当时的陶器不止具有使用的功能,更结合了艺术与审美,出现了礼器、祭器等,从某些龙山文化的墓葬陶器来看,陶器在当时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身份特征,如精美的高柄蛋壳陶杯,可能是贵族或者王权的象征。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日照的龙山文化。1934年,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金石学家王献唐先生首次发现了日照两城遗址。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由尹达主持,梁思永等人参加对两城遗址进行了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物。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证明两城遗址是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龙山古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也是亚洲第一古国,更是黑陶制造业的巅峰时期。
陶器在史前考古研究中占据了重要角色,是地域文明划分时期的重要证据,同时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考古对象,是史前文明起源研究的主要载体,是当时人类生活场景的存照。
“黑陶学”之二:馆藏历代黑陶及学术资料
对于考古来说,除了从文献资料中搜集证据和线索,最主要的手段还是“锄头考古”,也就是田野考古学,进行现场所发掘和勘探,从实物中进行研究。
“黑陶学”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共有展厅面积1180平方米,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出土陶器实物展厅,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器型的各类出土黑陶及陶片,每种陶器都标明了器名、发掘地、所代表的文化时期。一部分是关于陶的考古知识、考古资料、考古图片、历次考古的记录文献以及关于陶的生产工艺方面的图文资料。还有一部分是现代黑陶展览厅,陈列展览了“黑陶邢”的艺术作品。
走进这个展厅,就走进了陶的世界,陶的“博物馆”,可以与陶“面对面”交流,可以与陶“手牵手”伴游。可以从实物中来了解陶的变化发展以及衰退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汉代的陶器都历历在目,其中黑陶的鼎盛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以及陶片更是重点突出,鼎、豆、壶、罐、尊、瓶、鬶、杯等各种种类及器型非常丰富,既有薄胎的蛋壳陶,也有绚丽的彩陶。总而言之,“黑陶学”的第二个组成部分——中国黑陶文化博物馆黑陶展厅,就像一部关于黑陶的“字典”,可以让人轻松的接近黑陶,领略黑陶的魅力。
“黑陶学”之三:现代黑陶工艺与艺术的复兴及创作之路
优美的古陶是中国文化起源时的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陶艺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达到了技艺最高水平。黑陶作为当时的生活用具及礼器等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至青铜器的盛行,作为一门工艺逐渐湮没,解放后更是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1983年,为了复兴民间艺术,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院、画院、国家科委联合举办了一个艺术品开发学习班,这个学习班中就包括了陶艺。作为黑陶工艺的传承人,邢葆东有幸成为了这个班的学员,专门学习陶艺。
在这里还要提及一段往事,那就是与老师汪易扬的师生缘。1975年6月,因一个巧合,得到从中央某报社下放到馆陶县的汪易扬画家的指点,邢葆东正式学习绘画,也正是汪老师推荐参加了第一期艺术品开发学习班。1986年,与汪老师点起了黑陶工艺复兴的第一把火,也就是“陶山窑”的创立。
随着80年代艺术界掀起的黑陶热,黑陶工艺的复兴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期盼。此时已经与陶艺有了不解之缘的邢葆东,跟随汪易扬老师开始了龙山文化的“黑陶复兴之旅”。1988年,与汪易扬扶持了山东齐河“龙山窑”,以黄河淤泥为主要生产原料,产品以仿古和仿青铜器黑陶为主。当年秋天,又在河北井陉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以紫砂泥为主要原料,以紫砂实用陶为主的虎山黑陶厂。1989年,到了龙山文化的发源地龙山城子崖,在龙山镇成立了“龙山文化城子崖黑陶研究所”,并扶持龙山镇成立了龙山文化城子崖黑陶工艺品厂。“龙山文化城子崖黑陶研究所”集中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院雕塑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的著名教授、学者、专家组成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凭借了龙山镇的资源优势,复兴并开发了正宗龙山文化黑陶以及闻名遐迩的城子崖薄胎陶器和蛋壳陶,同时开创新时期的新龙山文化黑陶。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黑陶工艺的研究机构,这对我国当时的黑陶工艺复兴起到了领航的作用。
1990年冬,与汪易扬老师来到日照。日照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柄蛋壳陶杯”出土地,也是龙山文化时期亚洲第一古国两城镇的所在。在这有两城、东海峪、尧王城、丹土等几十处龙山文化遗址,在这块土地上的考古发现,多次震动过世界考古界和史学届。当走进两城时,那遍地可见的磨光黑陶片像波浪一样湮没了他的心绪,“终于找到黑陶文化的根了”。
寻到了黑陶文化之根,成立了“日照两城黑陶艺术厂”,然而邢葆东并没有像其它的厂家那样急于生产黑陶,而是开展了向“两城古国黑陶”的学习,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技术上复古,争取达到“两成古国”的黑陶烧制水平,复兴黑陶的烧制技艺。通过对“两城古国黑陶”的细致研究和分析,“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磐”的蛋壳陶与两城的自然地质及粘土资源有着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精选泥料是第一大重点。同时,对于黑陶之黑,认定为是循序升级的渗碳工艺,对于烧制的火候更是进行了长久的科学实验和记录。就这样,不断用心血倾注的陶艺,终于在烧制上获得了突破,并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使现代黑陶工艺得到了复兴和创新。如今,高柄蛋壳陶杯已经获得重生,成了高级的仿古礼品和外事礼品。1999年,邢葆东被中国文联民协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黑陶)大师的称号,而黑陶的制作也完成了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进程。
黑陶学之四:艺术作品及创新
近年来,黑陶邢艺术中心在艺术作品及艺术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连续获得多项殊荣。
1989年作品《八仙瓶》获省美术最佳奖,1992年作品《双面大肚佛》荣获省美术最佳奖,1993年作品《福寿葫芦》荣获中国首届礼品大赛最佳制作奖,《孔子竹简》荣获首届礼品大赛最佳制作奖;同年《八仙瓶》《福寿葫芦》《盛世龙瓶》《岁寒三友瓶》《双面大肚佛》《长城瓶》《龙凤砚》《孔子竹简》《百龙瓶》《龙龟砚》荣获山东省十项著作版权。1994年作品《八仙瓶》《岁寒三友瓶》荣获法国阿尼翁世界礼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作品《盛世龙瓶》获香港回归中国工艺美术一等奖,代表日照市在北京科技馆展出,1998年作品荣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1998年作品《福寿葫芦》荣获全国民间美术书法大展一等奖,同年邢葆东被中国文联民协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黑陶)大师称号,2000年被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授予一级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作品被评为山东省民间文艺奖,作品一等奖。
2004年5月,黑陶邢艺术中心为日照市博物馆仿制了两尊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陶制品。一件就是古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作,黑陶高柄镂空蛋壳陶(2.6*1.6米,采用泥条盘铸法)。另一件是红陶鬶(2.2*1.6米,采用泥条盘铸法)。这两件仿制品的制作和收藏,向世人说明了古龙山的黑陶艺术在后人的努力下,不仅没有失传,而且更加发扬光大了其中《福寿葫芦》刻了百福百寿,创意新颖,手法独特,令人耳目一新,1994年3月16日被作为最佳生日礼物送给了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的百日寿辰,被上海美术馆收藏。
1997年7月1日,《盛世龙瓶》在中央电视台的“97迎回归报道”里被称为“此瓶达到了声、色、形、艺的意境,并大胆吸收了雕塑、绘画、儒道等文化艺术的精髓,用龙的造型表现中华民族气势浩荡,吞吐日月的精神风貌,展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盛世龙瓶》重300公斤,用100天时间制作完成,陶瓶高1.997米(象征1997年),球体高度0.71米(象征7月1日回归日),球面上刻了56条云龙(象征着56个民族),球体上的一百个回纹(象征着百年回归),瓶的下半部为圆形立柱,正柱面上雕刻着两条腾飞巨龙(象征着长江、黄河)等。
黑陶作品《山东大嫚》则是邢葆东近年新推的力作。山东姑娘在农村俗称大嫚,由来已久,朴实而亲切。邢葆东敏锐地抓住这一代表山东文化特征的命题,精心构想,大胆创意,倡行传统工艺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大胆运用夸张、抽象、奇特的手法和朴拙与精巧相结合的技法,使陶体造型删繁就简、简洁明白:那长长的脖颈,那粗黑的大辫子,那鲜明的女性特征,那淳朴而自信的神态,展示出作者对山东姑娘独特的理解和诠释,也让每一个观赏者生出万般情愫。该作品于2008年荣获山东省首届大众艺术节金奖,2009年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二等奖。
后记
黑陶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类别,作为造型艺术,它需要广泛的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精华和风格,从其它的民间艺术中吸取创作经验和灵感。
把自己对于黑陶的点滴感悟名之谓“黑陶学”,就是想把自己关于黑陶的点滴积累形成一个系列,让人能够对黑陶有一个感性的人生,快捷的了解陶史、陶器、陶技、陶艺的相关文化,起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黑陶文化的目的。同时还要声明一点的是,这只是黑陶文化的一个点而已,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真诚的希望,广大的黑陶工作者和考古历史的专家学者能够集思广益,共同汇纳出一本大众的“黑陶学”,让黑陶技艺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历史作用,为人民和社会服务,创造出新的历史辉煌。